跳到主要內容

左忠毅公逸事補充教材                                   P.1

 

※方苞

 

 

字號

字靈皋,一字鳳九,晚號( 望溪 

個性

生平

刻苦勵學,科考不順:

‧方苞祖父方幟,曾任江蘇省教諭。父方仲舒,為國子監生,有文名,明亡後隱居。方苞家道雖中落,但頗知勵學,與兄方舟、弟方林刻苦攻讀,且以孝悌相勉。

‧方苞十歲,習作八股文,為其兄所勸止,但因此而於科考場上屢遭挫折,直到年三十二,始中鄉試,然次年及三年後的禮部考試,皆落榜。遲至康熙四十五年,年三十九,中進士第四名,惟因母病而束裝返鄉侍疾,未及參加殿試。次年,父病逝,在家守喪。

受文字獄牽連:

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南山集》中引用不少桐城學士方孝標《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中批評滿清的文字,朝廷大興文字獄,戴名世被凌遲而死,並牽連數百人。方苞則因曾為《南山集》作序,亦被捕下獄,論罪應斬,幸經李光地奔走營救,始免於難。

遇赦編書,著作宏富:

‧康熙五十二年,清聖祖命方苞以平民身分負責編校書。世宗雍正即位,正式赦免方苞罪狀,授侍講學士,歷任一統志館總裁、皇清文穎館副總裁。乾隆朝,任三禮義疏館副總裁,陞禮部右侍郎,兼經史館總裁,而於七十五歲(乾隆七年)告老還鄉。

‧方苞著作等身,除《方望溪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集外文補遺》二卷,合為全集外,近人輯《直介堂叢刻本望溪集》,尚有再補七卷。學術論著,有《禮記析疑》、《周官辨》、《春秋通論》、《周官集注》、《周官析疑》、《喪禮或問》、《周官義疏》。直至八十二歲時,仍著述不輟,完成《儀禮析疑》一書。

 

※左光斗與史可法的師生情誼

  左光斗與史可法師生二人之情誼,據左光斗曾孫左宰《左忠毅公年譜》中可以窺知:

 

 

師生情誼

(左公)凡所獎許,擢巍科為時名臣者,不可勝數;而於史公可法獨有「國士」之目。史公年弱冠就童子試,公拔冠一郡。

生活上資助,德業上勉勵

初,史公有母在堂,家貧甚,公(左公)月給薪米以供其母,而館史公於官邸,令與子侄同學。每遇公餘,辯論古今,唯以文武遠略、忠孝大義相勸勉。

入獄探視,左公責之甚切

此地何地?此時何時?子來見我,何益?我望子擔當宇宙,子何不知保身之道?自是戒勿再至。

光斗在獄中〈寄長子國柱書〉

此時何時?此地何地?禍出不測!窺伺者眈眈,今後勿讓他(史可法)來,添我悶惱。

史可法〈祭左忠毅公文〉

師之於法,固不第文字之知己也,又因法貧甚,而館之官邸中。每遇公餘,即懸榻以俟,相與抵掌時事,辯論古今,不啻家人父子之歡。

左、史二祠相望並祀

史可法欲報左公的知遇之恩。崇禎末年,流寇為亂,史可法督師揚州,孤忠殉國。桐城人感念史可法,將左、史二祠相望並祀。

※逸事

「逸事」又作「軼事」或「佚事」,也稱「逸事狀」或簡稱「狀」,是人物傳記中的一個分支,指的是為正史所不載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蹟。這些事蹟一般比較瑣碎,卻能生動地彰顯人品與性格。

 

左忠毅公逸事補充教材                                   P.2

古代重要人物的傳記都是官修的,個人寫傳是犯法的行為,但可以寫「行狀」或「逸事狀」送到國史館去,作為官修傳記的參考,如柳宗元曾寫〈段太尉逸事狀〉,供當時任職史館的韓愈參考。但寫狀不是有聞必錄,必須符合寫狀者的需要,能表現人物的功業品德,才能寫進去。如本文即重在寫左光斗的「忠毅」精神。

桐城派

 

 

時 代

清初興起的散文流派

釋 名

因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因以為名。

發 展

1.由( 方苞 )自創;其後( 劉大櫆 )、( 姚鼐 )一脈相承,樹立桐城派古文宗風,三位稱為「桐城三祖」。

2.末沒落,由( 曾國藩 )中興:

‧湘鄉曾國藩為清代同治中興功臣,於學術上調和漢、宋兩派,於詩則宗主黃山谷,古文更得桐城峻潔之美,氣清體閎,內容宏富,形成文學史上著名的「湘鄉派古文」,編有經史百家雜鈔一書。

‧湘鄉派主張「義理」、「考據」、「詞章」、「經濟」四者並重。

主 張

1.論學以宋儒為宗,以「學行繼(  )、(  )之後,文章介(  )、(  )之間」與友好相期勉。

2.文章步軌( 《左傳》 )、( 《史記》 )、先秦、兩漢的散文、唐宋古文八大家。

3.主張( 義理 )、( 詞章 )、( 考據 )三者並重。

文章

風格

1.古文應嚴整簡潔,文章講究( 義法 ),力求( 雅潔 )。

2.文以載道,反對八股文。

3.方苞為文力求「雅潔」、「澄清無滓」、「澄清之極,自然發其精光」,創造出嚴謹雅潔的純粹散文,不僅是方苞的創作精神,也是方苞以後的桐城派的共同風格。

4.方苞制定寫作古文的限制條例:
(1)不可入語錄中語。

(2)不可入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

(3)不可入漢賦中板重字法。

(4)不可入詩歌中雋語。

(5)可入南史北史佻巧語。

方苞強調刊落浮辭,刪繁就簡的準則。

※清古文三派

 

 

清初桐城派

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

清中陽湖派

以惲敬、張惠言為代表。主張駢散互用的古文,為桐城派的支派。

清末湘鄉派

以曾國藩為代表。為中興桐城派之功臣。

 附錄二 項脊軒志 歸有光

 

一、寫作背景

〈項脊軒志〉是一篇文情並茂的記事散文。歸有光於嘉靖二年(西元一五二三年),十八歲時寫了〈項脊軒志〉的正文,大約三十五歲時,又補寫了最後兩段文字,故文章前四段僅悼念母親、祖母,而未言及其妻;後之補記,因歷經娶妻、喪妻,故夫妻之和樂、喪妻之悲涼,皆展現其中。歸有光八歲喪母,兩次亡妻,長子十六歲病故,次女幼年夭折,加上科舉仕途多蹇,這些人事變故使多感的他在寫悼亡文字時,特別哀婉感人。

作者透過對項脊軒歷史的回顧,記述早年在項脊軒讀書的經歷,並回憶曾在項脊軒活動過的親人,表達情真意切的懷念。

 

二、歸有光生平、掌故、古文成就

 

生平

1.字熙甫,號震川,又號項脊生。

2.生長在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世家,八歲喪母,生活日漸窮困。

號震川

歸有光不喜歡以號互稱。有一天,朋友聚會,歸有光無號可稱,眾人遂以「震川」稱之。因為江蘇有太湖,《尚書》中稱為「震澤」,他本不想接受,中進士後,有一同年何啟圖,亦號震川,才高好學,歸有光有嚮慕之意,遂自稱震川。

考運不佳

六十歲

才以三甲

進士登第

明代的「八股」考試制度,十分僵化。歸有光雖然才華出眾,卻也是一次又一次地鎩羽而歸。

1.從嘉靖四年至十九年,參加鄉試六次,三十五歲時才以第二名中舉。

2.從嘉靖二十年到四十四年的二十四年間,考進士落第八次。他的卷子,有一次被考官大筆批了一個「粗」字,輕薄的青年們輾轉傳說,作為開玩笑的材料。五十七歲時,落第歸來,七十八歲的老父,難掩失望,含恨而終。直至六十高齡始中進士。

長興知縣

愛民清廉

  歸有光任長興縣令時,審慎斷案,從死囚中救出三十餘名冤枉者。他對囚犯亦注重人道,按律令發給衣糧,天寒大雪時,甚至由夫人親自為囚犯縫製棉衣。有一犯人的母親死了,請求保釋回家葬母,歸有光立即准許。該囚葬事畢後,如期而還,其他囚犯皆感泣,因此,囚犯們聽說歸有光染疾,皆向天祝禱。

  如有檢驗屍傷,皆親臨其地,雖暴露赤日下,寧可小憩於古寺,也不去打擾地方。但對於豪民惡霸也不縱容,如當時縣中有賊長期為亂,歸有光不顧年老體衰,親率捕卒直搗匪穴,並以武力制服,但只捉匪首,對從者從不加深究。

  妻子每天只取一百錢到街上購買肉和蔬菜度日。兒子在崑山守家讀書,每隔一年來長興探視父母,探視兩三天就得自己雇船回家,且僅給予肉兩三斤、米一斗以解決旅途伙食。與對待百姓之寬厚仁愛相比,可見歸有光律己之嚴。

  然歸有光不畏強權、一切秉公處理的態度,卻得罪了一些豪門大戶與官吏,這些人聯合起來造謠中傷歸有光。歸有光在隆慶二年遷順德府通判,名義是升遷,實際是降職,因明代進士出身當過縣令後,被調為通判者,僅歸有光一人。

五色筆

圈點史記

震川對《史記》獨有所好,他在以五色筆圈點時,就推崇《史記》為大家文字,倘若他人之文如小畫,太史公之文就有如畫長江萬里圖。震川為文善用細節瑣語狀人寫情,這明顯是受到《史記》的影響。歸有光也模擬史記中「太史公曰」的形式,在記敘文之末,往往以「贊曰」、「歸子曰」、「有光曰」或「項脊生曰」的形式來發表議論。

古文成就

1.明代唐宋派的領袖:(明代散文發展見「三、國學常識」)

明代中期,文壇出現前、後七子之「擬古主義」。末流更造成盲目尊古、模擬剽竊的歪風。歸有光、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反對之,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歸有光為領袖。

2.古文淵源:遠則取法六經、《史記》,近則取法唐宋古文八大家,尤其景仰韓愈、歐陽脩、曾鞏等人。

3.古文成就:記敘抒情古文,取材於家庭瑣事,描述親人故舊的生死聚散,神態生動,隨筆點染都散發出歡樂或傷懷的深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筆觸疏淡自然,風韻悠遠。

4.歸有光的散文代表著明代的顛峰。姚鼐編《古文辭類纂》,元、明兩朝只收了歸有光一個人。

1.黃宗羲〈明文案序〉:「議者以震川為明文第一,似矣!」

 

1.影響晚明小品文:歸有光「注重細節,刻繪生動」、「篇幅短小,言簡意賅」等特色,深刻地影響了晚明散文的風貌。

2. 影響清代桐城派。

三、國學常識

()明代散文的演變

 

期 別

代 表 人 物

特  色  或  主  張

第一期:

開國初到永樂初年

明初三大家:

文章氣勢深閎,有開國氣象。

宋濂

文章雍容典雅,為「臺閣體」的前驅時人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推許宋濂為「當今文章第一」。

劉基

文風雄邁有奇氣,理充詞沛、神足氣旺

方孝孺

古文雄邁醇深,議論犀利深刻又嚴謹莊重。

第二期:

永樂初至成化年間

臺閣體:

楊士奇、楊榮、楊溥,人稱「三楊」

為宰輔權臣所領導。文章多為歌功頌德、粉飾現實的應酬詩文,雍容和平,常流於呆板空洞。

第三期:

弘治到正德年間

擬古主義(秦漢派):

前七子

主張:文必( 秦漢 ),詩必( 盛唐 )。

對臺閣體、八股文的空洞內容發起「復古運動」,影響當時極大。由於過分強調復古,文學的創造性明顯不足。「句擬字摹,食古不化,故作聱牙」。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以李、何為領袖。

第四期:

嘉靖初到萬曆年間

唐宋派:

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人稱「嘉靖三大家」)、茅坤

‧反對前七子〔ㄐㄧˊ〕屈聱牙之擬古,提倡唐宋通順之散文

‧茅坤選輯( 《唐宋八大家文鈔》 ),肯定了八大家的文學地位,並作為習文的典範。

後七子

發揚「前七子」的主張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以李、王為領袖。(後七子興盛於嘉靖晚期)

第五期:

萬曆年間到明末

公安派:「三袁」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以袁宏道最著名──公安人

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反對擬古詩文。「性靈」即作家的真個性和真性情。「不拘格套」指形式上要不被束縛。重視小說、戲曲和民歌。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竟陵人

支持「公安派」的抒寫性靈,但風格要「幽深孤峭」,用怪字、險韻。

明末至亡國

晚明小品文:

張岱,為晚明小品文

之集大成者

繼承「公安」、「竟陵」二派,產生了清麗的小品文。

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為佳作

因外侮日深,終至亡國,士人慷慨激昂之作頗多。

附註明代六大家―宋濂、方孝孺、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王守仁。

()雜記類文體

 

定義

包括了一切記事、記物之文。

「志」、「記」之字題目中多有「書」、「志」、「題」、「記」等字。

分類

( 臺閣名勝記 )

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軾〈喜雨亭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山水遊記  )

柳宗元〈永州八記〉、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人事雜記  )

歸有光〈項脊軒志〉、錢公輔〈義田記〉、全祖望〈梅花嶺記〉、曾鞏〈墨池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 書畫雜物記 )

韓愈〈畫記〉、劉敞〈先秦古器記〉、白居易〈荔枝圖記〉

附註

唐、宋以後古文家所寫的雜記,往往於記敘中夾議論、兼抒情,有的議論、抒情的分量相當多,有的則為專發議論的雜記

()記體文章之比較

 

 

作  者

篇  旨

說        明

貶謫之作

項脊軒志

明‧

( 歸有光 )

藉項脊軒之變革,抒發思親之情,並述己志

◎出處:震川先生文集

1.記敘文兼抒情

2.正文為十八歲所作,後記乃十多年後所為

3.以項脊軒為主線貫串人事,以表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及家世興衰之感,並抒己之志節

Ð

桃花源記

東晉‧

( 陶淵明 )

託言避秦,自闢的理想世界

◎出處:靖節先生集

1.記敘文詩序寓言

2.目睹時代巨變、社會黑暗,厭棄現實,便描繪此一人間樂園圖景

3.〈桃花源詩〉前之序文,敘述詩的本事

4.用小說筆法、白描手法,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

Ð

始得西山宴遊記

中唐‧

柳宗元

1.記始得西山遊覽之勝

2.「始得」暗示發現西山,是心境上的一個轉折

◎出處:柳河東集

1.作者貶永州所作,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2.以「始」字貫串全篇,篇中五次點出此字,並以實筆寫西山特出

3.以時間先後為序

4.以映襯法,凸顯登西山之不同境界

5.借景抒情,寄託遙深,以西山自比,寫己身之人格節操

岳陽樓記

北宋‧

( 范仲淹 )

借事抒情,抒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出處:范文正公集

1.岳陽樓,傍洞庭湖,遠眺君山

2.唐代張說創建,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記

3.本文雖以記為名,但卻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辭采華茂,為古代散文中之佳作

4.范仲淹貶鄧州,滕子京貶岳州

5.以「謫」字貫穿全文

黃岡小竹樓記

北宋‧

王禹偁

1.記載竹樓種種景致意趣

2.感慨己身貶謫之遇

◎出處:小畜集

1.作者貶黃州所作

2.「六宜」皆在竹瓦聲音相應上作描寫

醉翁亭記

北宋‧

( 歐陽脩 )

描寫滁州的山水之美與作者的遊宴之樂

◎出處:歐陽文忠公集

1.記敘文,兼抒情議論

2.歐陽脩貶滁州作此文,放情山水之作

3.本文採「剝筍法」

4.全文以「樂」字為主線,文末點明「與民同樂」的主旨

5.寫山水之美及作者遊宴之樂(山水遊記)

遊褒禪山記

北宋‧

王安石

1.藉遊褒禪山,抒發遊山探洞的心得

2.熔寫景、抒情、記事、說理於一爐

◎出處:臨川先生文集

1.全文先敘述後議論

2.記敘與說理層層緊密相扣

Ð

黃州快哉亭記

北宋‧

  蘇轍  

記敘快哉亭建亭、命名、意義及周遭景物。並勉張夢得坦然自適,不以物傷性

◎出處:欒城集

1.快哉亭乃張夢得貶黃州時所建,蘇軾(貶黃州)命名,蘇轍(貶筠州)作記

2.全文繞著「快哉」二字著墨,寓有勸諭之意

3.本文雖以記為名,但卻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

晚遊六橋待月記

明‧

袁宏道

虛寫西湖月景之美,以凸顯「待月」之趣

◎出處:袁中郎集

1.以景物的濃淡為序

2.以水漲船高─翻騰蓄勢法,寫西湖月景之美

3.以虛筆寫月景之美

4.雖然篇中不見「月景」字,而興味自在其中

Ð

病梅館記

清‧

龔自珍

以梅喻人才,「病梅」是指人才受摧殘

◎出處:龔自珍全集

1.以寓言手法呈現朝廷桎梏思想、摧殘人才

2.展現作者珍惜人才、栽培人才之忱

Ð

()考場戰將

 

韓愈

二十歲時應進士,三試不第。登進士第後,又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

歸有光

三十五歲中舉人,上京會試八次不第,到六十歲才考上進士。

蒲松齡

十九歲考秀才得第一,接著屢試不第,到七十二歲才依次遞補為貢生。

 

()年齡別稱

 

 

年 齡

說        明

期歲、周晬、抓周

 1 )歲

小孩滿一周歲

初覆額、垂髫

指兒童

 

總角之年

指兒童

小孩綁兩綹髮束(總)於額角上(角)

始齔之年

78

換恆牙時

幼學之年

10

小孩開始讀書之時

舞勺之年

13

古人在13歲,會學的一種舞(拿著一個很像杓子的東西)

荳蔻年華

1314

用荳蔻的嬌嫩象徵女性,指女子尚在妙齡

束髮之年

男約15

古時男子不剪頭髮,15歲頭髮已經可以束綁起來了

志學之年

孔子:「十五而志於學。」

及笄之年

 15 

古代女子到了15歲把披垂的頭髮梳上去,插上簪子。及笄:女子適婚年齡。笄,髮簪

破瓜之年

 16 

瓜的篆體字很像兩個八,二乘八等於十六

二八年華

 16 

「華」是韶華的意思,韶華就是年紀

弱冠之年(加冠之年)

 20 

弱冠就是帶上帽子,把頭髮蓋住,行弱冠禮表示此人已經成年了

花信年華

24

 

而立之年(壯室之秋)

 30 )歲

孔子:「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40 )歲

孔子:「四十而不惑。」

強仕之年

《禮記》:「四十曰強,則仕。」

春秋鼎盛

古人以「春秋」表示年齡,稱壯盛之年為「春秋鼎盛」

知天命

 50 )歲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大衍

《易經》:「大衍之數五十。」

知非

《淮南子》:「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

艾老

《禮記》:「五十曰艾。」

半百

 

耳順之年

 60 )歲

子曰:「六十而耳順。」

花甲之年

一甲子為六十年

杖鄉之年

 

耆年

《禮記》:「六十曰耆。」

從心之年

 70 )歲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古稀

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國

《後漢書》:「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杖端刻以鳩鳥為飾。」

致仕、懸車

班固《白虎通論》:「臣七十懸車致仕者」

耄耋、杖朝之年

8090

耄耋之年是比喻人的面部已全是毛髮,年紀大了。耄耋,指毛髮。

期頤之年(大齊之年)

100

《禮記》:「百年曰期頤。」楊朱:「百年,壽之大齊。」齊,期限。

四、課文深究

()課文分析

 

以嚴密結構綰合不相連綴瑣事

百年興亡,三代悲歡,慈母往事,愛妻音容,少年讀書的歡愉,老大無成的傷悲,全部以一間舊屋為線索貫串起來,清人梅曾亮贊此文「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

段落

內         容

章先寫軒的舊、小、漏、暗,繼而寫經過修葺之後的敞亮、優美、恬適。軒內藏書,軒外花木;白日鳥鳴,月夜靜影,構成了清雅的小天地。作者高潔志趣於不知不覺中顯露出來。

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啟下,思路陡轉。

悲一

大家庭分崩離析,表現了作者對家庭衰敗的哀痛:

原本「通南北為一」的庭院,「」以臨時性的籬分隔,「(而)」改成長久性的牆;卒至「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這些情景,使作者驚感傷痛。

悲二

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悲三

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親人期望的無限沉痛心情。

串接「多可喜,亦多可悲」線索,補記與亡妻在軒中的生活片斷和以後的變遷,抒發了懷念妻子的真摯情意。平淡的文字,卻是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選取代表性細節

作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本文寫祖母、母親、妻子,筆墨不多,事情不大,但人物躍然紙上。

母親

寫母親聽到大姊「呱呱而泣」時,用手指輕輕敲著門扉問:「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極平常的話語,卻生動地描寫了母親的慈愛之情,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未畢,余泣,嫗亦泣」,悲戚的感情很自然就生發。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無)不流涕矣。」

祖母

寫祖母的一段文字,簡潔細膩,繪聲傳神,「大類女郎」,「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兩句話;「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一兩個動作,把老年人對孫子的牽掛、讚許、鞭策的複雜感情,描繪得維妙維肖。

妻子

寫亡妻,只說:「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寥寥數筆,繪出了夫妻之間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極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樹。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言有盡而意無窮。

文質而情深

全文語言質樸,不加藻飾,但平淡自然之中蘊含著豐富的深情。如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盡現紙上。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也都是經由真切自然的文字,道出人間的親情。此外,妻婚後來軒的往事,從娘家回來後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一不在平實如話中露真摯深情。

善用疊字

本文善用疊字來寫景抒情。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雜亂;用「呱呱」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狀寫作者攻讀之專注。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珊珊」;寫沒沒無聞,用「昧昧」;寫困處一隅用「區區」;寫枇杷樹聳立,用「亭亭」。用疊詞,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緻,寫景更為生動。

()作者在首段表達的精神意趣和境界

 

原      文

意        境

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有著文化傳統的比喻象徵,以見作者的志趣高潔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

寫出作者( 安貧樂道 )

1.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2.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作者精神與天地自然往來,與萬物感通的境界

()本文抒發母子、祖孫、夫妻之情,有何特點?

 

母子之情

充滿女性溫柔的慈愛

祖母之情

不僅是威嚴慈祥的,而且是對孫兒充滿憐惜與鼓勵,關懷和期望

夫妻之愛

夫唱婦隨、相知相惜、理解認同、琴瑟和諧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大門旁的小門,通「閣」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出(上山採蘼蕪)

小屋,通「閣」

項脊軒,舊南「閤」子也(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閣樓

高「閤」

全部,通「闔」

(ㄏㄜˊ)

「閤」第光臨

2.

時間副詞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西山,「始」指異之(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起初,時間副詞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3.

小兒哭泣聲

( ㄍㄨ )

「呱呱」而泣(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狀聲詞(ㄍㄨㄚ)

老師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講(第二冊‧簡媜夏之絕句)

4.

門閂、鎖鑰

攝緘縢、固「扃」鐍(莊子‧胠篋)

關閉

余「扃」牖而居(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5.

承受

垣牆周庭,以「當」南日(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當」之無愧;敢做敢「當」

適合、相稱

門「當」戶對;旗鼓相「當」

遇到、面對

「當」之者鮮不為厲(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當作、作為

寒夜客來茶「當」酒(杜耒‧寒夜)

應該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匹敵、抵抗,通「擋」

螳臂「當」車

6.

珊珊

輕盈多姿貌

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步履緩慢貌,通「姍姍」

「珊珊」來遲

7.

不久,時間副詞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已」而煙塵漲天(宋濂‧秦士錄)

停止,結束,完了(動詞)

雞鳴不「已」於風雨(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第六冊‧荀子‧勸學)

已經

昔人「已」乘黃鶴去(第三冊‧崔顥‧黃鶴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之五)

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蘇軾‧留侯論)

8.

滲透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過濾

煮豆持作羮,「漉」(ㄔˇ)以為汁(曹植七步詩)

〔語譯:煮熟豆子作成羹,過濾後再做成汁。〕

9.

「而」母立於茲(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論語‧微子)

如果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

如、像如(當「喻詞」)用

赤髯「而」虬(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第四冊‧方孝孺‧指喻)

如同(用於表示「推斷」之「假喻」)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孟子‧離婁下)

就、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第一冊‧韓愈‧師說)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才,乃、然後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至、到(介詞)

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副詞、動詞間的介詞,相當「地」

呱呱「而」泣(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然而、但是、卻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

10.

吾兒,久不見「若」影(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若」所巿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劉基‧賣柑者言)

「若」何為生我家(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第六冊‧史記鴻門宴)

等同、一致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第一冊‧韓愈‧師說)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齊策)

至於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歐陽脩‧縱囚論)

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涯「若」比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11.

親手,副詞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拿著,動詞

背筐,「手」長鑱(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2.

等到

( ㄅㄧˋ )

「比」去,以手闔門(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比」行百里,始奮迅(岳飛‧良馬對)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第一冊‧論語先進)

結黨營私

(ㄅㄧˋ)

朋「比」為奸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為政)

並列,緊靠

天涯若「比(ㄅㄧˋ)」鄰

在天願為「比(ㄅㄧˇ)」翼鳥

代,替(ㄅㄧˋ)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依從(ㄅㄧˋ)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13.

區區

小小的

余「區區」處敗屋中(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按:此處用為自謙之詞〕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教戰守策)

忠誠、愛戀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14.

原為古代專供大夫以上官員乘坐的車子

「軒」冕

車前高起的部分

不分「軒」輊(不分高低。輊,音ㄓˋ)

「軒」然大波

窗戶

開「軒」面場圃(孟浩然過故人莊)

小屋

項脊「軒」(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乳房,名詞

袒胸露「乳」(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初生的,形容詞

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第一冊‧劉鶚‧明湖居聽書)

15.

可供覆蓋之物

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雨傘;車蓋;冠「蓋」相望

超越

英雄「蓋」世

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語氣詞、發語詞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或許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原來是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沈復‧兒時記趣)

17.

女子出嫁

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出嫁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聚攏

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向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ㄐㄧˊ

、舟〔退休隱居〕

ㄑㄧˋ

咠咠私語〔附耳私語〕、通

打躬作

ㄐㄧˊ

)、

ㄐㄧˇ

ㄌㄢˊ

尾炎、楯、力挽狂〔誣蔑的話〕、斑截、空谷幽

ㄌㄢˋ

天真)漫、醉如泥、〔玉的顏色〕

ㄉㄨㄣˋ

牌、逃

ㄒㄩㄣˊ

ㄕㄨㄣˇ

ㄋㄢˊ

閤子

ㄋㄢˇ

ㄐㄧㄥ

項脊、不之談荒誕沒有根據的話、球

ㄐㄧㄥˇ

〔割頸自殺〕就戮指從容就義,毫不畏懼

ㄐㄧㄥˋ

高風節、另闢蹊攣、不而走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大相

ㄒㄧㄥˊ

位於河南省新鄭縣西南,或稱為「邢山」

ㄐㄩㄥ

牖、郊〔郊野)

ㄐㄩㄥˇ

炯炯有神、然不同、泂泂〔水深而清澈〕(褧)衣〔單衣〕

ㄧㄚˋ

苗助長

ㄧㄢˇ

仰嘯歌、鼠飲河〔養生所需有限,不必貪婪〕縣、〔衣領〕〔鯰魚〕

ㄧㄢˋ

都江

ㄉㄨㄛ

〔因寒冷或恐懼而身體發抖〕

ㄔˇ

ㄔㄜˇ

〔多話、囉唆〕

ˊ

案、〔翻譯〕

ㄅㄧˇ

權量力、考)糠、

ㄅㄧˋ

比比皆是、蔭、)子、駢〔連接〕、懲前〔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

ㄆㄧ

閱、霜、

ㄆㄧˊ

琶、杷、)連、蜉撼樹、〔箭鏃廣長的利箭〕山、

ㄆㄧˇ

離、〔詆毀〕

ㄆㄧˋ

滾尿流、

ㄊㄡ

苟且)安

ㄩˊ

庖而宴、)悅、穿、瑕不掩、始終不)越、覬、桑晚景

ㄩˋ

加、痊知、家戶曉、諷

ㄍㄣˋ

綿〔亙之通同字〕

ㄏㄥˊ

〔比喻月亮〕

ㄏㄨㄢˊ

桓桓〔威武勇猛的樣子〕水、殷危語〔桓玄與殷仲堪以危險的事為主題,爭說戲言〕

ㄒㄩㄢ

傳、草、)譁吵雜、賓奪主、寒拳捋袖〔伸出拳頭,捲起衣袖。形容粗野、準備打架的樣子。捋,音ㄌㄨㄛ〕

ㄒㄩㄢˇ

ㄩㄢˊ

牆周庭

 

七、修辭舉隅──析數

定義:即語文表達時,利用數學上加、減、乘、除的關係,將某一數目析成若干可以相加減或相乘除的小數目,來描述事情的修辭方式

1.乘數:(前者數目小於後者)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

十五日

「五五」之喪(即三年之喪,服二十五個月即可)

二十五個月

「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宋江‧念奴嬌)

三十六/七十二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十五日 二十 )日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陶淵明‧責子詩)

 十六 )歲

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男人,年方「四八」尚未婚娶,又是個研究生,因而搶手得很(胡健‧吸力)

 三十二 )歲

2.除數(分數):即數學中的「幾分之幾」,多以兩個並列,前者為「分母」,後者為「分子」。(前者數目必大於後者)

 

「二一」添作五

二分之一

吾得「十八九」矣,然須道兄見之(杜光庭虬髯客傳)

十之八九

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十分之一

下士冤民,能至闕者,萬無數人;其得省問者,不過「百一」(王充‧潛夫論)

百分之一

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史記‧高祖本紀

  )分之  )

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史記‧貨殖列傳)

(  )分之  )

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淮南子‧人間訓)

(  )分之  )

3.加數:即數學中的「加法」,將前後數字相加即可,句中的「有」字即「又」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十五歲

北斗七星「三四」點;南山萬壽十千年

指北斗「七」星

她的蘭姑奶奶也已「五十有八」了,長了一身賊肉,胖得像個彌勒佛(李芳苓喜)

五十八歲

八、延伸學習

寒花葬志 歸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釋:葬志:墓誌。媵:音ㄧㄥˋ,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隨同出嫁的妹妹和姪女就稱為媵。後常用以指陪嫁的婢女。虛丘:土山,指墓地。荸薺:音ㄅㄧˊㄑㄧˊ。奄忽:忽然。十年:嘉靖七年歸有光和魏孺人結婚,寒花葬志寫於嘉靖十六年,歷時正好十年。)

語譯: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丫鬟,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死去,葬在土山上。她沒能侍奉我到底,這是命運的安排啊!

寒花剛來到我家時,只有十歲,頭上梳著兩個髮鬟,穿著深綠色的裙子。有一天,天氣很冷,點火煮熟了荸薺,寒花削荸薺且裝滿了一盆。我從外面進來,要拿荸薺吃,寒花端著盆子走開,不肯給我,魏孺人就笑了起來。孺人總是叫寒花靠在小几旁吃飯,吃飯時,她的眼睛慢慢轉動,魏孺人又指給我看,覺得好笑。回想起那時的情景,轉眼間已過去十年了。唉!令人悲傷啊!

賞析:  〈寒花葬志〉是歸有光為已故婢女寒花作的葬志。葬志是墓誌銘的一種。本志作於嘉靖十六年(西元一五三七年),是為夫人魏氏的陪嫁婢女而作。其夫人魏氏已卒五年,故文中也有悼念其夫人之意。

在古代,士大夫為婢女作葬志,這是異乎尋常的事。柳宗元作過〈馬室女雷五葬志〉,但雷五是讀書人家的閨秀。《紅樓夢》中,賈寶玉亦曾為婢女晴雯作過〈芙蓉女兒誄〉,但那是小說。所以,〈寒花葬志〉值得珍視。其藝術造詣,亦堪稱明代散文的珍品。

全文僅僅一百一十多字,可謂深得中國文學語言簡練之神理。寥寥幾筆敘寫二三小事,卻能勾勒出了寒花的神情外貌,尤其是寫出了她天真、淘氣、靈秀的性情。「虛詞傳神」也是這篇散文的特色之一:起頭悲嘆「命也夫」,結尾悲嘆「吁!可悲也已」,感嘆詞首尾呼應,加之「奄忽」、「便已」等虛詞的運用,遂構成一片悲涼的氛圍,與中間一段寒花的天真可愛,妻子的「笑之」、「又指予以為笑」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照。文章感情真摯,追憶和諧溫馨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也就更襯托出妻亡婢死的悲傷。

 

蜀清守丹穴 (史記‧貨殖列傳)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1,而擅2其利數世,家亦不訾3。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

譯注:巴郡寡婦清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礦,竟壟斷其利達好幾代,家產也多得不計其數。清是個寡婦,能守住先人的家業,用錢財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侵犯。秦始皇認為她是個貞婦而以客禮對待她,還為她修築了女懷清臺。(1丹穴:產朱砂的礦穴。2擅:專有。3訾:音ˇ量、計算。

說明:  《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是一篇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的類傳,也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的重要篇章。貨指財富,殖言增長,貨殖者,言如何增長財富。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內。全文主要是為春秋末期至秦、漢以來的大貨殖家,如范蠡、子貢、白圭、猗頓、寡婦清、卓氏、程鄭、孔氏、師氏、任氏等作傳。透過介紹他們的言論、事蹟、社會經濟地位,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重要經濟地區的特產商品、有名的商業城市和商業活動、各地的生產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敘述他們的致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經濟思想,以便「後世得以觀擇」。

太史公的感嘆,當然也有他個人的因素存在,當年李陵之禍,太史公因無錢贖罪,只有接受宮刑,而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創傷。這篇傳中,太史公引諺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說明了有時候金錢財富還是有很大的魔力與效用的。看到女流之輩的寡婦清,憑藉富甲一方得到皇帝的禮遇,再想到自己的遭遇,能不擲筆興嘆嗎?

北投硫穴記

原文

摹寫手法

1.

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2.

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3.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4.

風至,硫氣甚惡。

 

5.

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

 

6.

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下列和臺灣歷史發展關係密切的人物,請依敘述選出正確的代號。

 

 

事蹟

人物

1.

清朝初年入臺開採硫礦,以詩文忠實紀錄臺灣地理風貌與原住民風俗習慣,成為研究臺灣早期社會的重要史料。

 

2.

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以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南明唐王賜國姓朱,因此被稱為「國姓爺」;南明桂王封他為「延平郡王」。

 

3.

出身臺南世族,受父親影響而發奮著述,撰成臺灣通史,以緬懷先民創業之艱辛,並發揚民族精神。

 

4.

日治時期與林獻堂等人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是臺灣民族運動、本土運動的推動者,被譽為「臺灣孫中山」。

 

5.

臺灣建省後的首任巡撫,修建臺灣第一條鐵路,被稱為「臺灣現代化之父」。

 

6.

甲午戰爭後,因清廷割讓臺灣,與臺灣巡撫唐景崧推動建立「臺灣民主國」未果。所作愛國詩篇,氣壯而志奮、情真而意切,梁啟超稱之為「詩界革命巨子」。

 

【參考選項】
(A)劉銘傳 (B)丘逢甲 (C)鄭成功 (D)蔣渭水 (E)連橫 (F)郁永河        

下列為郁永河寫作的臺灣竹枝詞,請判斷描寫的各是何種臺灣常見植物,並從參考選項中選出適當的答案。

 

1.

□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葉餉群犀。

 

2.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3.

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

 

4.

□□幾樹植墻陰,□子纍纍冷沁心。不為臨池堪代紙,因貪結子種成林。

 

5.

青蔥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

 

【參考選項】
(A)雞蛋花 (B)甘蔗 (C)芭蕉 (D)芒果 (E)檳榔樹

() 渡黑水溝

第一段:點明渡黑水溝的時間。

二十二日1,平旦2,渡黑水溝。

第二段:說明黑水溝得名之緣由及其特色。

 

臺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窳(ˇ)3,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時以楮鏹(ㄔㄨˇ ㄑㄧㄤˊ)4投之,屏息惴(ㄓㄨㄟˋ)5,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

第三段:轉寫紅水溝。

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泄(ㄒㄧㄝˋ)6之。然二溝俱在大洋中,風濤鼓盪,而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

第四段:渡越黑、紅兩溝,抵達澎湖。

渡溝良久,聞鉦鼓(ㄓㄥ ㄍㄨˇ)7作於舷(ㄒㄧㄢˊ)8間,舟師來告:「望見澎湖矣。」余登鷁(ˋ)9高處憑眺,祇覺天際微雲,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一舟蕩漾,若纖埃在明鏡中。

注釋

1.      二十二日 此指康熙三十六年,西元一六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

2.      平旦 天剛破曉的時候,即黎明。

3.      窳 音ㄩˇ,衰弱,此為低下貌。

4.      楮鏹 指祭祀時所用的紙錢。楮,音ㄔㄨˇ,植物名,落葉灌木,樹木可為造紙的原料。鏹,音ㄑㄧㄤˊ,錢幣。

5.      惴惴 憂懼戒慎的樣子。惴,音ㄓㄨㄟˋ

6.      泄視 輕視、不在意。泄,音ㄒㄧㄝˋ,輕慢、褻瀆。

7.      鉦鼓 鑼鼓。鉦鼓,音ㄓㄥ ㄍㄨˇ

8.      舷 音ㄒㄧㄢˊ,船的邊緣。

9.      鷁尾 指船尾。鷁,音ㄧˋ,一種水鳥,能高飛,形似鷺鷥,舊時常在船頭畫上鷁鳥作為裝飾,後遂借代為船。

() 抵北投硫穴後

第一段:歷敘冒險行進,極盡人世之勞瘁。

自臺郡至此,計觸暑行二十餘日,兼馳1凡四晝夜,涉大小溪九十有六;若深溝巨壑,峻阪陡崖2,馳下如覆、仰上如削者,蓋不可勝數。平原一望,罔非茂草,勁者覆頂,弱者蔽肩。車馳其中,如在地底,草梢割面破項3,蚊蚋(ㄖㄨㄟˋ)蒼蠅吮咂(ㄕㄨㄣˇ ㄗㄚ)4肌體,如饑鷹餓虎,撲逐不去。炎日又曝之,項背欲裂,已極人世勞瘁(ㄘㄨㄟˋ)5

第二段:敘寫抵達草廬後的周圍環境,說明所處境況惡劣。

既至,草廬中,四壁陶瓦,悉茅為之,四面風入如射,臥恆見天。青草上榻,旋拔旋生。雨至,室中如洪流,一雨過,屐而升榻者凡十日。蟬琴蚓笛6,時沸榻下,階前潮汐時至。出戶,草沒肩,古木樛(ㄐㄧㄡ)7,不可名狀;惡竹叢生其間,咫尺不能見物。蝮(ㄈㄨˋ)蛇癭(ㄧㄥˇ)8者,夜閣閣鳴枕畔,有時鼾(ㄏㄢ)9如牛,力可吞鹿;小蛇逐人,疾如飛矢,戶閾(ˋ)10之外,暮不敢出。海風怒號,萬籟響答,林谷震撼,屋榻欲傾。夜半猿啼,如鬼哭聲,一燈熒(ㄧㄥˊ)11,與鬼病垂危者聯榻共處。以視子卿絕塞12、信國13(ㄐㄩˋ)(ㄖㄨˋ)14為何如?柳子厚15云:「播州非人所居!」令子厚有此境,視播州天上矣16

注釋

1.      兼馳 兼程而進,不分晝夜,加倍速度趕路的意思。兼,加倍。.

2.      峻阪陡崖 高峻的山坡,陡峭的山崖。

3.      破項 劃破頭頸。

4.      吮咂 用口吸吮。吮,音ㄕㄨㄣˇ。咂,音ㄗㄚ,吸吮。

5.      勞瘁 勞苦。瘁,音ㄘㄨㄟˋ

6.      蟬琴蚓笛 蟬聲如琴,蚯蚓聲如笛,形容蟲聲嘈雜。

7.      樛結 互相纏繞。樛,音ㄐㄧㄡ,糾結、纏繞。

8.      蝮蛇癭項 毒蛇追逐獵物時,頸項變粗,好像脖子上有瘤一樣。蝮,音ㄈㄨˋ,眼鏡蛇。長尺餘。頭呈三角形,全身灰褐色,有斑紋。癭,音ㄧㄥ,長在脖子上的囊狀瘤。按:作者此處所說能吞鹿者,應是無毒的錦蛇,而非眼鏡蛇,作者所錄或恐有誤。

9.      鼾聲 熟睡時所發出的鼻息聲。鼾,音ㄏㄢ。

10.  閾 音ㄩˋ,門。

11.  熒熒 微弱的樣子。熒,音ㄧㄥˊ

12.  子卿絕塞 漢 蘇武,字子卿。奉使匈奴,被扣留北海無人處,牧羊十九年。絕塞,極遠的邊塞。

13.  信國 指宋 文天祥。文天祥被封為信國公,故言。

14.  沮洳 低溼的地方。沮洳,音ㄐㄩˋ ㄖㄨˋ

15.  柳子厚 人名,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 永濟市)人,故亦稱為「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德宗 貞元時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又貶柳州刺史,故亦稱為「柳柳州」。畢生仕途坎坷,亦曾遠貶播州,為唐代古文運動主將。

16.  視播州天上矣 把播州看成是天堂。此指當地硫穴的痛苦,遠遠超過唐代的播州。播州,在今貴州省 遵義縣。

17.  ◎介紹臺灣的相關文本

 

時代

作者

書名

說明

汪大淵(航海家)

島夷誌略(原稱島夷誌)

為最早親履臺灣而留下的文字紀錄。書中記述汪大淵在一三三○年和一三三七年二度飄洋過海親身經歷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個地方的地理、風土、物產,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獻。

 

張燮(地理學家)

東西洋考

書中所謂的「東西洋」皆屬東南亞,東洋是指南海東部及附近諸島,反之則稱西洋。全書共十二卷,記敘東西洋列國的地理、歷史、氣候、名勝、物產等。作者博覽群書,書中所引用者,不下百餘部書籍,舉凡水經注、宋史、唐書、元史、島夷志、大明一統志、瀛涯勝覽、真臘風土記都包括在內。

陳第(儒生)

東番記

全文計一千四百餘字,記述臺灣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習俗與地理風光,為最早描繪臺灣 平埔族生活的著作。

高拱乾

臺灣府志

為自一六八五年起至一七六四年訖所記載臺灣歷史之官方地方志。分別為:蔣志、高志、周志、劉志、范志、余志等六志。

郁永河

裨海紀遊

 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奉命來臺採硫,將沿途所見所感,以日記體寫成,為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遊記專著,亦是臺灣文學中第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

藍鼎元

東征集

 

平息朱一貴事件後,藍廷珍、藍鼎元彙集評亂期間的書信、文件及雜著而成。除少數遊記文章外,多數皆為說理的散文。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以平埔族文化之記載最具特色,所述含括語言、服飾、風俗、經濟生活等,從中可見平埔族人遭受外力壓迫及漢文化衝擊的困境。此書與裨海紀遊,被黃得時譽為「清代隨筆雙璧」

註:作者為第一任巡臺御史,字玉圃,晚號篤齋,順天府人

 

1.臺灣地名由來

 

現在地名

舊地名及得名由來

淡水

原稱「滬尾」,滬是捕魚的器具,尾則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帶,因為位在淡水河口,是設滬捕魚的末端處,故稱之

石牌

位於士林和北投之間,以前經常有漢人、原住民在此爭奪地域,清廷為確定雙方的界限,故立石於兩者交界處,因此得名

板橋

舊名為「枋橋」,墾拓的時候,曾架設木板橋在今日的西門公館溝上,便利行人往返,因此而得名

埔里

泰雅族人稱為「星星之屋」,夜晚從高處眺望,萬家燈火猶如天上的星辰閃爍,十分亮麗

美濃

舊名「彌濃」,為典型的客家聚落,開墾之初,有人讚嘆為「美壤膏腴之地」

宜蘭

舊名「蛤仔難」、「噶瑪蘭」,均譯自當地噶瑪蘭平埔族的族名,意思是居住在平原的人

 

2.古今地名對照

 

舊地名

今地名

舊地名

今地名

舊地名

今地名

雞籠

基隆

竹塹

新竹

諸羅山社

嘉義市

艋舺

萬華

吞霄社

通宵

店仔口

白河

水返腳

汐止

貓裡社

苗栗

蕃仔田

隆田

八里分社

八里鄉

牛罵社

臺中清水

麻豆社

虎茅莊、桃仔園

桃園

半線社

彰化市

阿公店

岡山

中港社

竹南鎮

他里務社

斗南鎮

打狗社

高雄

樹杞林

竹東

打貓社

民雄

阿猴

屏東

 

()山光描寫:下列五首詩,描寫山光景色各有不同,請依詩意、押韻及對仗等方面判斷,選擇正確的詞語填入空格。

參考選項:(A)鏡中看 (B)送青來 (C)多白雲 (D)悅鳥性 (E)歛餘照

 

1.

(D)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判斷關鍵:□□□須與「空人心」平仄相反、詞性相同,且詩意相承,以此判斷,(D)最宜。

2.

(A)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戴叔倫蘭溪棹歌)

判斷關鍵:依韻腳判斷,(A)最宜。此處「看」做平聲。

3.

(C)

山中何所有?嶺上□□□。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陶弘景山中何所有)

判斷關鍵:依韻腳判斷,(C)最宜。

4.

(E)

秋山□□□,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王維木蘭柴)

判斷關鍵:依詩意判斷,(E)最宜。

彩翠時分明:翠綠的山色在陽光映射下,時而顯得鮮明奪目

夕嵐無處所:黃昏時的山氣不停漂浮游移,不固定在某個地方

5.

(B)

茅檐常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ㄊㄚˋ□□□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之一)

判斷關鍵:依韻腳及詩意判斷,(B)最宜。

闥:ㄊㄚˋ,門

()鏡頭運用:本課描寫硫穴,在空間的安排上,是依探訪過程逐步記述:由硫穴周遭而硫穴旁,然後硫穴上,在鏡頭運用上屬於「空間的移動」。而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鏡頭運用手法,還有「空間的凝聚」及「空間的擴張」。「空間的凝聚」乃鏡頭由大而小或由遠而近逐漸凝聚;「空間的擴張」則是鏡頭由小而大或由近而遠逐漸擴張。試判斷下列作品鏡頭運用的手法屬於空間的凝聚或空間的擴張,以√ 號註明之。

 

 

文學作品

空間的凝聚

空間的擴張

1.

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盧綸塞下曲)

蝥弧:ㄇㄠˊ ㄏㄨˊ,一種旗子的名稱

 

2.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3.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塞下曲)

 

4.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尋隱者不遇)

 

5.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周邦彥蘇幕遮)

 

6.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7.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蘇軾永遇樂)

 

二、延伸閱讀:下列為郁永河 裨海紀遊中的詩文,請仔細閱讀之後,在參考選項中選出最適合各段文句的「內容描述」,將其代號填入空格中。

 

1.

(B)

  竹弓楛矢赴鹿場,射得鹿來交社商。家家婦子門前盼,飽唯餘瀝是頭腸。(自註:番人射得麋鹿以付社商收掌充賦,唯頭腸無用,得與妻孥共飽。)

                                                 (土番竹枝詞其十九)

  原住民男子攜帶竹弓、楛矢趕赴捕鹿的地方,捕獵到的鹿都交給辦理徵收賦稅的社商。每戶人家的妻兒雖是在門前盼望,然而只能吃到社商不要的鹿頭和腸子。(自註:原住民獵到鹿之後,都交給社商充當賦稅,只有鹿頭和腸子沒用處,可以和妻兒分享。)

〔注〕楛:音ㄏㄨˋ,木名,材可作箭桿。

2.

(E)

  出戶,草沒肩,古木樛結,不可名狀;惡竹叢生其間,咫尺不能見物。蝮蛇癭項者,夜閣閣鳴枕畔,有時鼾聲如牛,力可吞鹿;小蛇逐人,疾如飛矢,戶閾之外,暮不敢出。

  一出門,野草高過肩膀,老樹枝幹糾纏盤結的樣子沒法形容;這當中又長滿了令人討厭的竹子,以至於近在咫尺也看不到東西。還有脖子長了瘤的毒蛇,晚上在枕邊「閣閣」地叫,有時候聲音像牛打鼾,這種蛇有辦法吞得下鹿;小蛇會追人,速度快得像箭一樣。大門之外,晚上不敢出去。

〔注〕1樛:音ㄐㄧㄡ,通「糾」。2癭:音ㄧㄥˇ,頸上長瘤。3閾:音ㄩˋ,門。

3.

(A)

  侵曉,風稍息,余攬衣出現,晨光初動,宿霧未收;而一輪紅日,從鷁尾水底湧出,三躍而後出,大如車輪,海波盡赤,不瞬息已高丈餘矣。

  天將亮時,風勢稍停,我披衣走出船艙,晨光閃耀,夜霧尚未消退;一輪紅日從船尾的水底湧現,閃動數次後便像車輪一般出現在海面上,海波盡呈紅色,不一會兒,太陽已躍出海面一丈多高了。

〔注〕鷁:音ㄧˋ,鳥名,古代船首常畫鷁鳥像,在此借代為船。

4.

(H)

  夜惟孤影,四面猿啼鬼嘯聲不輟。有臺令李子鵠梅花書屋詩一卷,雋永可玩,坐常至夜分。

  夜裡,只有我孤影一身,猿啼鬼嘯之聲從四面八方不停傳來。身邊有臺灣縣知縣李子鵠著的梅花書屋詩一卷,其詩意味深長耐人玩賞,我常常坐讀到深夜。

5.

(C)

  余固以嗜遊來,余嘗謂:「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

  我本來就因為是喜歡旅遊才來的,我曾說:「要探訪奇景遊歷名勝的話,就別怕路難走;遊覽的地方不夠險峻就不會有奇景,旅途平順就沒有樂趣。」

〔注〕趣:趨向。

6.

(D)

  自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大風拔木,三晝夜不輟,草屋二十餘間,圮者過半。夜臥聞草樹聲與海濤聲,澎湃震耳,屋漏如傾,終夜數起,不能交睫。二十二日,風雨益橫,屋前草亭飛去,如空中舞蝶。余屋三楹,風至兩柱並折,慮屋圮無容身地,冒雨攜斧斨自伐六樹支棟,力憊甚。而萬山崩流並下,汎濫四溢,顧病者皆仰臥莫起,急呼三板來渡。

  從十九日到二十一日,大風連著三天三夜颳不停,樹木被拔起,二十幾間草屋中,超過一半傾倒了。晚上躺著聽風吹草樹和海濤的聲音,洶湧澎湃震動耳朵,屋子漏水像要倒下,整晚起來好幾次,就是睡不著。二十二日,風雨更加強勁,屋前茅草搭的亭子被吹走,好像是在空中飛舞的蝴蝶。我的三間茅屋被大風吹斷了兩根柱子,擔心屋子垮了沒地方住,冒著大雨出門,用斧頭砍了六棵樹作為梁柱支撐,累得很。而四周山上大水一起沖下,到處水勢高漲橫流,看到病倒的人都躺倒起不來,趕快要舢舨過來載渡。

〔注〕1楹:量詞,古代計算房屋的單位。2斨:音ㄑㄧㄤ,方形柄孔之斧。

7.

(F)

  若此地者,蓋在在危機,刻刻死亡矣!余身非金石,力不勝鼷鼠;況以斑白之年,高堂有母,寧遂忘臨履之戒,以久處危亡之地乎?良以剛毅之性,有進無退,謀人謀己,務期克濟;況生平歷險遭艱,奚止一事?今老矣!肯以一念之恧,事半中輟,嗒然遂失其故我耶?

  像這個地方,可說是處處有危險,時時要面對死亡!我的身體又不是鐵鑄石雕的,體力還比不上一隻小黑鼠;而且年紀已經不小了,家裡還有老母親,怎麼就忘了該小心在意,而長期待在這充滿危險和死亡的地方呢?實在是因為個性剛強堅毅,只知道前進不會後退,不管是幫別人或為自己辦事,都必須做出個結果才行。更何況這輩子所經歷的危險、碰到的困難,又何止這一件?如今老了,怎能因為一個畏縮的念頭,事情做一半就停止,悵然失意地失去一貫的自我呢?

〔注〕1恧:音ㄋㄩˋ,羞慚。2嗒:音ㄊㄚˋ,悵然失意。

8.

(G)

  平原一望,罔非茂草,勁者覆頂,弱者蔽肩。車馳其中,如在地底,草稍割面破項,蚊蚋蒼蠅吮咂肌體,如飢鷹餓虎,撲逐不去。炎日又曝之,項背欲裂,已極人世勞瘁。

  走在平地上,眼中所看到的全都是長得非常茂密的野草,又硬又高的草叢比頭頂還高;柔軟些的拂過肩膀。車子走在當中,就像在地底下一樣。草葉的末梢割傷臉和脖子,蚊子蒼蠅隨著附上肌膚叮咬吸吮,像餓極了的老鷹猛虎,趕都趕不走。大太陽又在頭頂晒著,脖子、背上的肌膚好像要裂開來,這些就已經是人世間少有的苦頭了。

「內容描述」參考選項:

(A)描寫作者在船上屏息等待日出及日出後所見的美景。

(B)描述原住民受重賦之苦的情況。

(C)敘述欲得探險之樂,便不應畏難。

(D)描寫颱風肆虐、洪水四溢的慘況。

(E)描寫蛇虺侵擾的情況,夜晚只能閉門掩戶。

(F)敘述作者雖歷險遭艱,仍不屈不撓,堅持完成此趟艱難任務。

(G)描述草梢割面,蚊蚋蒼蠅叮咬,炎日曝晒等艱苦情狀。

(H)描述作者夜晚讀書的雅興,完全不受外面怪聲影響。

                遊記

遊覽中作者將所見所聞,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書文記載。遊記的取材十分廣泛,凡是能遊覽到的,如山川景物、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等,都可以用來作為寫遊記的素材,其中最重要一項是景物描寫。真正遊記起始於(東漢),盛行於(南北朝)。

附註:唐―詩人遊記;宋―哲人遊記;明―才人遊記。   

 

作 者

名 稱

特 色

東漢‧馬第伯

封禪儀記

隨光武帝登泰山撰,可稱之為遊記文學的始祖,下啟唐代柳宗元的山水遊記

北魏‧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

一部極有影響的記遊題材文學作品,以洛陽佛寺四十年的興廢為題,反映一個王朝,乃至一種宗教的演變過程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

注釋水經,並記述全國河道水系的歷史地理專著,四十卷。柳宗元山水遊記受其很深影響。列四庫()部—地理類

唐‧柳宗元

(真正遊記的定型和繁榮在唐朝)

永州八記

是中國遊記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刻劃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動態美,還賦予永州山水以血肉靈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作者認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樣被世人所遺棄和漠視

宋‧王安石

遊褒禪山記

前兩段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後一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宋‧陸游

入蜀記

寫景小品精緻清麗,對沿途風土人情作生動敘述,記錄作者人生經歷,濃厚的身世之感,是部有名的筆記式遊記,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

明‧徐宏祖

徐霞客遊記

古今記遊第一,為日記體遊記散文。自述其遊歷、見聞、遭遇以及抒發情緒、感懷的日記

明‧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山水遊記,清俊秀麗,自成一家。明人張岱‧寓山注跋:「古人記山水能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

清‧劉鶚

老殘遊記

遊記體章回小說。主角老殘其實就是作者的化身,此書不像一般的遊記,記述到各個地點的自然景物和風土民俗,反著重在許多事件的所聞、所見

清‧郁永河

裨海紀遊

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遊記專著,作者以日記體記錄其在臺灣九個多月的採硫過程。包括他來臺的海上經歷、沿臺灣西部北上踏察所見所聞、臺灣的自然景觀、平埔各族的生活型態及採硫經過和技術等。

以下文句是郁永河北投硫穴記中的描摹文字,依文句判斷並以代號﹙甲乙丙﹚顯示其先後遠近關係。

 

 

 

由遠及近順序

自然景觀改變

林木忽斷始見前山

草木不生

草色萎黃無生意

 

人體的感覺

聞怒雷震盪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相間,地復岌岌欲動 

地熱如炙

覺履底漸熱

 

硫磺的呈現

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障間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之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郁離子選補充資料             P.1

一、  中國的寓言文學

定義

文學體裁的一種,指有所寄託的言論或文章。常用誇張手法描寫人物,或將動植物擬人化,藉由淺顯故事寄寓深奧道理,常帶有勸誡及教育性質。

語出

始見於莊子 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嚴正的議論、正經話)。以卮(音ㄓ)言(隨意或支離破碎之言)為曼衍,以重言(為人所重者之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產生原因

產生於春秋末年,形成於戰國初年,到了戰國中後期已臻於成熟。

1. 難以直言:所傳達的事理太抽象,不易讓他人理解,如莊子的寓言。

2. 不敢直言:恐懼觸犯權貴,引禍上身,於是作者常借寓言作為工具,以遂行其諷世的苦心,達成「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的圓滿結局。如柳宗元三戒

結構

其主要結構分為兩部分:

1. 以故事為喻。

2. 以寓意為本。

須有生動的情節與隱喻的技巧,雖未必要求首尾具足的敘事結構,但必須有警世諷俗的深刻寄託。

手法

點明寓意的方式則有多種:或由故事中的人物道出,或作者直接評論,或借重名人發言,或增添一旁觀評論者,更有不揭示寓意而任由讀者自行領會者。

二、中國寓言的演進

 

時期

性質

說明

哲理寓言

1. 古代寓言產生和蓬勃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時期。

2. 寓言尚非獨立的寓言文學形態,而是以一種有故事情節,用性格形象的比喻形式出現在諸子散文中,為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服務。

3. 代表作品: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呂氏春秋等。

勸誡寓言

1. 題材和手法大多因襲先秦,透過寓言來宣傳歷史的經驗教訓,達到政治上、生活上勸誡的目的。

2. 代表作品:淮南子劉向 說苑新序等。

 

南北朝

嘲諷寓言

1. 魏晉南北朝是寓言創作的一個大轉變的時期。

2. 民間故事、佛經故事等成為寓言故事的重要來源,且往往帶有諷刺性質。

3. 代表作品:邯鄲 淳笑林苻朗 苻子、佛經百喻經雜譬 喻經等。

 

諷刺寓言

1. 中國古代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峰時期。

2. 寓言的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寫作方向轉為社會諷刺。

3. 柳宗元開啟了寓言獨立名篇的風氣(如三戒),寓言成為獨立的文體,為寓言文學建立了奠基的作用。

4. 代表作品:柳宗元 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蘇軾 日喻艾子雜說等。

  

詼諧諷刺寓言

1. 特點是直接的社會批判成分減少,而笑話的成分增加,冷嘲熱諷成為主要時尚。

2. 明代也是中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高峰,成就首推劉基 郁離子

3. 代表作品:劉基 郁離子馮夢龍 古今譚概笑府等。

郁離子選補充資料             P.2

三、中國歷代寓言名篇

 

朝代

作 者

篇 名

 

  

(最大宗)

東施效顰、庖丁解牛、相濡以沫、邯鄲學步、鼓盆之戚、運斤成風、蝸角之戰、屠龍之技、朝三暮四、貽笑大方

  

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齊人乞墦

  

楚王好細腰

  

苛政猛於虎、不食嗟來食

  

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韓娥善歌、野人獻曝、歧路亡羊

呂氏春秋

伯牙破琴、臭味相投、刻舟求劍、三豕過河、黃羊舉賢、荊人渡水

韓非子

彌子瑕、和氏之璧、目不見睫、三人成虎、濫竽充數、秦伯嫁女、買櫝還珠、郢書燕說、鄭人買履、齊桓公好紫服、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戰國策

曾參殺人、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百發百中

柳宗元

捕蛇者說、愚溪對、羆說、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

  

日喻

  

狙公、獻馬、晉靈公好狗、趙人患鼠、工之僑為琴、靈丘丈人、司馬季主論卜、詬食

方孝孺

指喻

錢大昕

弈喻、鏡喻

 

郁離子曰」的評論模式─仿效正史的論贊體

1.      劉基郁離子中常用「郁離子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模式是仿效正史的論贊體,正史的論贊體起於史記的「太史公曰」,史記的「太史公曰」又是仿效先典籍左傳國語戰國策中的「君子曰」,代表當時有德者的言論。

2.      加上一段「郁離子曰」,是用以評論該篇寓言,或點明故事所要傳達的寓意。例如工之僑得良桐的結尾:「工之僑聞之,嘆曰」,雖然不是用「郁離子曰」的模式,但作用與用「郁離子曰」有異曲同工之妙。

3.      論贊體:

 

左傳國語戰國策─君子曰

史記太史公

郁離子郁離子

項脊軒志項脊生

聊齋誌異異史氏

漢書─論曰

註:

司馬遷的「太史公曰」具有濃厚的理論色彩,內容極為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人事等等領域,幾乎無所不包,在此評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司馬遷之後的史書延用此例,將「太史公曰」改為「論曰」、「贊曰」、「評曰」。

 

赤壁賦補充資料

東坡品評人物

 

   

評              語

陶淵明

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王 維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韓 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潮州韓文公廟碑)

韋應物

樂天長短三千首,卻遜韋郎五字詩

柳宗元

(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元稹、白居易

元輕白俗

孟郊、賈島

郊寒島瘦

歐陽脩

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論事似陸贄,詩賦似李白

錢公輔

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蘇 轍

子由之文,辭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評自己

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勸飲(ㄓㄨˇ)

舉酒「屬」客、舉匏樽以相「屬」

囑託(ㄓㄨˇ)

「屬」予作文以記之(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第四冊‧馮諼客孟嘗君)

連續、連綴(ㄓㄨˇ)

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第四冊‧曹丕•典論‧論文)

類(ㄕㄨ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第一冊‧陶淵明•桃花源記)

隸屬(ㄕㄨˇ)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2.

遺棄

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託「遺」響於悲風

遺留

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云(錢公輔•義田記)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贈送(ㄨㄟˋ)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飲馬長城窟行)

3.

鋪墊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第六冊‧陳第‧東番記)

假借,藉言猶藉口

喋血山河,「藉」言恢復(第四冊‧連橫‧臺灣通史序)

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 (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雜亂(ㄐㄧˊ)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4.

乃、竟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通「層」,層疊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嶽)

曾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客至)

5.

通「憑」,憑依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徒步過河

暴虎「馮」河

馬疾行

「馮」馮然

盛、大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屈原•天問)

姓氏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6.

終究、終於、最後,

時間副詞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歐陽脩•縱囚論)

「卒」以此死東巿(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差役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士兵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死亡

蘇軾病「卒」於常州

終了,終養父母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詩經•蓼莪)

同「猝」,突然

(ㄘㄨˋ)

「卒」然臨之而不警,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留侯論)

「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教戰守策)

 

 

7.

通「繚」,連接、環繞(ㄌㄧㄠˊ)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詐也(ㄇㄧㄡ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文天祥•正氣歌)

姓氏(ㄇㄧㄠˋ)

「繆」先生

通「穆」(ㄇㄨˋ)

「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大思疏)

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ㄊㄠ

光養晦〔比喻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ㄨㄟˊ

編三絕〔形容讀書非常勤奮〕、羅〔絲織的簾幕、帳幕。一般指床帳〕、場〔辦理考試時,供試務人員命題及印製試題的場所〕

ㄨㄟˇ

〔借指小船〕、甘冒天下之大不〔不顧一切去做全天下人都認為不對的事〕、如〔明亮貌〕、曄〔光線熾盛貌。曄,音ㄧㄝˋ〕、瑰〔美好珍奇〕

ㄏㄨㄟ

衣〔皇后的祭服〕

ㄏㄨㄟˋ

莫如深〔比喻隱瞞得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

ㄖㄣˋ

不拔〔形容意志堅強,不可動搖〕

ㄩㄣˋ

櫝而藏〔比喻懷才不用〕

ㄉㄠˋ

念〔追懷死者,表示悲痛〕

ㄋㄠˋ

身陷泥〔比喻身處困境、麻煩〕

ㄓㄠˋ

〔桂木做的船槳〕

ㄓㄨㄛˊ

厲風發〔形容文章議論奮揚,氣勢蓬勃〕

ㄔㄨㄛˋ

風姿約〔形容人的風采姿容非常優美〕

ㄐㄧㄡ

鳥鳴啁〔鳥叫聲〕、住〔扭扯、抓住〕

ㄐㄧㄠˇ

隘〔居處低溼狹小〕

ㄑㄧㄠ

〔鐵製、掘土的工具〕

ㄑㄧㄠˇ

然作色〔容色驟變的樣子〕

ㄔㄡˇ

了一眼〔看了一眼〕

ㄆㄠˊ

樽〔以乾匏製成的酒器,後泛指一般酒器〕

ㄎㄨ

木〔剖開木頭將中心挖空〕

ㄎㄨˋ

子弟〔浮華不知人生甘苦的富家子弟〕

ㄎㄨㄚ

容〔面貌美好〕、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

ㄎㄨㄚˇ

臺〔失敗、瓦解或潰散〕、矜〔驕傲誇大〕

ㄎㄨㄚˋ

下之辱〔漢淮陰侯韓信於微賤時,曾受淮陰無賴少年的侮辱,迫他由胯下爬出。後比喻人未顯達時,被人鄙視、譏笑,遭受恥辱〕

ㄏㄨˋ

巴鼓瑟〔瓠巴,楚國人,擅長鼓瑟。每鼓瑟時,樂曲動聽悅耳,鳥必飛舞,魚群必躍出水面而聽之〕

洿池〔停積不流的水池〕

ㄌㄡˊ

〔背部向前彎曲。佝,音ㄎㄡˋ〕

ㄌㄡˇ

〔小土山〕、竹〔以竹編成的簍子〕

ㄌㄡˋ

金石可〔只要有恆心,連金石都可以被雕刻〕

ㄌㄡˋ

〔駝背。痀,音ㄐㄩ〕

ㄌㄩˇ

不絕如〔比喻聲音細微悠長,似斷非斷〕、篳路襤〔比喻創造事業的艱苦不易〕、試不爽〔屢次試驗,結果都相同〕

ㄐㄩˋ

〔草鞋〕

 

(二)漁父 屈原

 先秦韻文選

 

 

一、寫作背景

(一)蒹葭

  屈萬里《詩經釋義》云:「此詩為有所愛慕而不得近之之詩,似是情歌。或以為訪賢之詩,亦近似。」

  裴普賢、糜文開合著《詩經欣賞與研究》於〈蒹葭〉一詩亦曰:「〈蒹葭〉的內容,你可把它當一首情歌讀,但你也不妨當它是一篇有所寄託的詩來欣賞。中國古詩中所謂『伊人』、『佳人』、『美人』,可以指異性的情人,也可以指同性的朋友;可以指賢臣,也可指明主。或且可如杜甫之明寫佳人為女性,而隱以自喻品格之高潔。」

  在粗獷沉雄、慷慨悲歌的〈秦風〉中,忽然出現〈蒹葭〉這樣高逸超塵的抒情詩,令人備感清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詩人)深致。」全詩情韻緜邈空靈,境界婉約纏綿,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低迴不已。

(二)漁父 

  〈漁父〉一文的寫作背景,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懷王的後期,屈原被流放到漢水流域的時候,在漢水下游的某個地方寫的。二說是到了頃襄王時(即屈原晚年)在汨羅江附近,行吟澤畔寫的是洞庭湖湖畔。兩種說法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背景下:漁父〉是屈原遭到楚國宮廷內部的排斥和迫害,屢次被貶官和放逐,人生際遇極為困厄之時寫出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它採用屈原與漁父的「問答」形式,作出了自己最終的抉擇。全詩刻劃了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寧可「葬於江魚之腹中」,也決不「蒙世俗之塵埃」的高貴人格。

 

二、作者介紹──屈原

 

生  平

(一)三閭大夫,系出名門

  屈原在〈離騷〉中,指出自己身世。他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亦即:他的遠祖是傳說中的古帝王顓頊高陽氏,他父親名叫伯庸)關於屈原的名字,有人又以〈離騷〉中「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之句,遂有屈原一名正則,字靈均之說。

  屈原與楚同姓(姓芈),是楚國貴族,他起初在楚國做官時,是掌同出於楚之公族「昭、景、屈」三姓的門閭譜系,故分殊姓屈,稱為三閭大夫。

(二)兩次放逐,懷憂自沉

  楚懷王時,屈原任左徒之官。時楚懷王內嬖寵姬,外包群小;政治上,任用親秦派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屈原才能為靳尚等人所嫉妒,又因政治主張歧異,因此奸佞讒言其炫耀才能,楚懷王便將他流放至漢水之北。屈原忠而被讒,乃作〈離騷〉,抒發憂愁幽思。

  楚頃襄王時,子蘭與靳尚再度詆毀,屈原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雖然始終眷顧楚國,但他終究沒被召回朝。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舉兵攻郢,屈原不忍親見國家危亡,於是作〈懷沙〉之賦,自沉於汨羅之淵。

文 學 成 就

  《漢書》載屈辭二十五篇,即:〈離騷〉、〈遠遊〉、〈天問〉、〈卜居〉、〈漁父〉等各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

  屈原作品與《詩經》同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典範,《史記》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語譯:〈國風〉中的詩雖然描寫男女戀情,卻不至於荒嬉無度;〈小雅〉裡的詩反映百姓誹謗抱怨朝政,卻也不至於公然叛亂;像屈原的〈離騷〉,可以說兼有兩者優點。……他的文辭簡約,託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潔,行為廉正。他所運用的辭彙雖然瑣碎,但是旨意博大;所舉雖然是眼前習見事例,但寄託意義卻極深遠。〕它不獨開兩漢辭賦之盛,亦啟六朝駢儷之基,其後詩詞,也多蒙其霑露。

 

三、國學常識

(一)詩經

 

地位

為中國最早的( 詩歌總集 ,為韻文之祖,(  )方文學代表

內容

分為三部分:十五( 國風 )(地方歌謠)

      二( 雅 )(宴享朝會)

      三( 頌 )(廟堂樂歌)

篇章

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小雅〉六篇有目無文,計得三百零五篇

別名

今流傳本為漢朝( 毛亨 作傳,故又稱《毛詩》

六義

內容:(  )、(  )、( 頌 

作法:(  )、(  )、( 興 

「鋪直陳敘」的

( 白描 寫法

如〈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以彼狀此」的

( 譬喻 寫法

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注:1柔荑:初生的茅芽,色白且柔嫩,用以比喻女子的手細白柔美。2蝤蠐:天牛及桑牛的幼蟲。因其體豐潤潔白,故古人用以比喻婦女光滑柔膩的頸項。3瓠犀:瓠中之子。因其排列整齊,色澤潔白,故用以比喻美人整齊的牙齒。4螓首:比喻美人的額頭方廣,如同螓的頭部。螓,一種蟬。5蛾眉:比喻美人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如蠶蛾的觸鬢。

「託物興辭」的

( 聯想 寫法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注疏

漢‧毛亨傳,鄭玄箋

唐‧孔穎達正義

其他

1.今本《詩經》是孔子刪定本;是「毛詩」

2.明、清以降之通行本乃( 朱熹 作《詩集傳》,多廢〈詩序〉

3.「賦」是「鋪陳直敘」的白描寫法;「比」是「以彼狀此」的譬喻寫法;「興」是「託物興辭」的聯想寫法

(二)楚辭

 

編者

西漢( 劉向 )將屈原及其弟子宋玉與景差、唐勒的作品,以及漢人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賈誼、嚴忌及劉向自己摹仿屈原的作品十六卷,合編成書,定名為「楚辭」

定名

所用語辭多為楚國的方言;所記的地方都是楚地;所用的韻是楚聲;所載的名物是楚物,因此稱為「楚辭」

性質

1.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詩歌

2.創作於長江流域的作品

格質

1.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

2.以六、七言為主;句中間常有助詞「  」字

3.篇幅較《詩經》為長,雖是韻文,但與《詩經》體製有別

風格

1.以描寫個人的情志與幻想為多,文字鋪張美化,具浪漫神祕的氣息

2.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文學

地位

1.是(  )方文學的代表

2.屬貴族文學

3.是騷體類文章的總集

4.是辭賦之祖,開後世( 漢賦 )的先河

5.是繼《詩經》之後第二部詩歌總集

6.金聖嘆錄為第二才子書

注疏

1.東漢王逸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附宋玉、景差、劉向等九家作品,並王逸個人作品合為一集,並加注釋,名為《楚辭章句》,為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

2.宋代洪興祖有《楚辭補注》,朱熹有《楚辭集注》

附錄

1.「楚辭」是文體名;也是書名。文體指戰國時代楚地所產生的詩歌;書名則指西漢劉向所編之總集

2.《楚辭》中以屈原的〈離騷〉最著名(〈離騷〉為辭賦之祖),後人遂以「騷」來代稱「楚辭」,稱此類文體為「騷體」

(三)《詩經》與《楚辭》比較

 

 

詩    經

楚    辭

作者

除極少數列有詩名以外,其他均無作者

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

成書

孔子以前已流傳於魯國,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

西漢劉向取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的作品合為一集,定名為「楚辭」

時期

網羅( 春秋 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繼《詩經》而起,為( 戰國 時代的作品

地域

( 黃河 流域

( 長江 流域

字數

( 四 言古詩的代表

( 六、七 言為主

句型

多短句疊字

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

文詞

典雅樸實

閎富博麗

風格

1.是取材於社會生活的質樸寫實文學

2.( 平民 文學

1.描寫個人的情志與幻想,文字鋪張華美,有浪漫神祕氣息

2.( 貴族 文學

影響

1.(  )方文學的代表

2.中國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3.是中國最早之詩歌總集

1.(  )方文學的代表

2.開後世( 漢賦 )的先河

3.( 辭賦 之祖

類別

( 經 

( 集 部之首

(四)屈原重要作品解說

 

離騷

1.離猶遭也;騷為憂也

2.篇中多引類譬喻:

以( 美人香草 喻賢君賢人

以( 惡鳥惡草 )喻群小,讒佞

3.全篇長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為屈原作品中,最長一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少見長詩

4.為金聖嘆譽第二才子書

※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 《水滸》 )、《西廂》

天問

為「問天」的倒裝詞,以四言為主,就自然現象,歷史記載與神話傳說,接連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

九章

實有九篇:橘頌、惜誦、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風、懷沙、惜往日

九歌

1.篇目分別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一種說法是:九為虛數;另一種說法:最後三篇為一組,故九為實數〕

2.除末篇〈禮魂〉及〈國殤〉祭鬼外,其餘各篇悉為祀神之曲。由歌辭、音樂、舞蹈混合而成,是中國歌劇之雛形

贊語

1.司馬遷評屈原作品:「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李白評屈原作品:「屈平詞賦懸日月。」

※楚懷王時,屈原第一次遭流放至漢水之北,作離騷〉,

楚頃襄王時,屈原第二次流放至江南,作九歌

 

四、課文深究

(一)蒹葭

 

主旨

詩意在抒寫主角的追求與失落,是一首求而未得之詩

脈絡

「在水一方」象徵著追尋過程中的阻礙;「伊人」可望不可即,沒有具體指涉的對象;追尋者──河水──伊人,寫世間一切因遭受阻礙而未竟的追尋之旅

筆法

1.全詩凡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季節;後六句寫尋求「伊人」,遇到重重阻力而不可親近的情況

2.全篇著意渲染一種渺遠虛惘的氣氛,一種嚮往追尋而渺茫難即的意緒。它表現的不是具體的愛情故事和場景情節,而是抒寫主角心靈的追求與嘆息

文意

探索

1.本詩每章的首二句,均以岸邊的「蒹葭」而興懷人之思。描繪所見景物,既有烘托氣氛的作用,又有詩人淒婉感情之流露,自然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2.從白露「為霜」至「未晞」、「未已」,暗寫時間的流逝;從道阻且「長」至「躋」、「右」,表現出處境方面有難度上的遞升

3.「在水一方」四字是全詩的中心,構成企求和挫折、熱忱和失望的情節,它並不一定實指具體方位和地點,只是象徵阻絕不通

4.「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都是作者遠望「伊人」時的疑似之狀。「宛」字用虛筆留下耐人尋味的想像空間,增強了恍惚感,有幻象難近的悵惘之情

詩歌

特色

1.富含象徵,意蘊空靈

  全文借助秋水蒹葭、佇立凝望、反覆追尋、渺茫難即的情境來表現,因此詩的境界就帶有象徵意味。王國維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最得風人深致」,可能也跟它們共同具有的象徵色彩有關。

2.重疊中有變化,情味醇厚

  全篇三章,反覆抒寫「可見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複沓中,景物有變化,感情也有發展,加之詩篇語言樸質、富有醇味,使它超越民歌的俚俗,而達到藝術的境界。

用韻

1.第一章是「陽」部韻,韻腳為:蒼、霜、方、長、央

2.第二章是「脂微」合韻,韻腳為:萋、晞、湄、躋、坻

3.第三章是「之」部韻,韻腳為:采、已、涘、右、沚

(二)楚辭

 

主旨

藉漁父與屈原之對答,以示屈原堅持理想,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志

筆法

1.本文通篇以假設問答來寄託屈原心志,將主題藉由不同人生態度的兩人及其之間的對話中完成,並開創後世以主客對答形式寫賦的傳統

2.在語言運用上,記敘對話多用對偶、排比辭格,加強了作品的氣勢和感情色彩

文意探索

1.全文採用第(  )人稱的口吻敘寫,始於屈原澤畔行吟之際遇上漁父,從而引發了與漁父的問答對話

2.對話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通過問答,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想。一種是與世推移、明哲保身的應世態度;一種是秉持自我理想,堅貞執著的淑世情懷

3.文中的漁父,是個具有( 道 )家思想的隱士,他不「凝滯於物」而「與世推移」處世哲學,與老子「和其光,同其塵」、莊子「虛與委蛇」的主張一致。但是屈原懷抱( 儒 )家淑世的思想,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現象深惡痛絕,他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決不向世俗妥協。漁父的勸導,反而堅定了他沉江殉國的決心

4.「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歌聲中傳達了處世的超然態度,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屈原,看滄浪之水般的塵世,當它清明如鏡時,不妨多涉入些;而當它汙濁時,不如急流勇退,保有心靈的自由,自主選擇處世的方式,無寧是更為「清」、「醒」的態度。其涵義同於「與世推移」,也就是處世要因應世界的治、亂而採取不同的態度

5.「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漁父無法說服屈原,仍然不慍不怒,保持著隱者的超然風度

用韻

全篇用韻十二字,凡換韻六次:

1.清、醒(耕部)

2.移、波(歌部)

3.釃、為(支部)

4.衣(微部)、埃(之部)—「微、之」通韻

5.清、纓(耕部)  

6.濁、足(屋部)

 

五、修辭舉隅

 

 

例          句

錯綜

1「蒼蒼」、「萋萋」、「采采」;2「方」、「湄」、「涘」;3「坻」、「沚」

──以上均屬錯綜修辭之( 抽換詞面 

象徵

‧在水一方──未必實指方位或地點,是阻絕不通的象徵

‧道阻且長──追求艱難的象徵

映襯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兼設問、類疊)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兼設問、類疊)

設問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激問】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對偶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六、成語集錦

(一)成語

 

出自《詩經》的成語

螽斯之慶

頌揚子嗣繁盛的喜事

黍離麥秀

感嘆亡國

綿綿瓜瓞

喻子孫繁盛、傳世久遠

投桃報李

喻彼此間的贈答

春日遲遲

春天漫長

無忝所生

言不辱父母

日居月諸

感嘆光陰的逝去

甘棠遺愛

對賢官廉吏的愛戴或懷念

不愧屋漏

言獨處暗地,仍心思端正,行為不苟且

鳶飛魚躍

用以形容其精神上活潑自由狀態,今亦有形容天地生機蓬勃狀

蓼莪之思

孝子思念父母

不忮不求

不嫉妒,不貪求;用來形容淡泊無求,不做非分之事的處事態度

日就月將

每日有成就,每月有進步

凱風寒泉

感懷母恩的深切思念

出自《楚辭》的成語

呵壁問天

屈原被放逐,悲憤鬱結,看到神廟上的壁畫,就其所畫的內容,對天質問各種現象,而寫於壁上。後用以形容文人失意時的無奈憤懣(漢‧王逸‧天問‧序)

狐死首丘

喻不忘本或對故鄉的思念(九章‧哀郢)

黃鐘毀棄

喻賢才不被重用(卜居)

瓦釜雷鳴

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卜居)

餔糟歠釃

比喻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的態度(漁父)

彈冠振衣

拂除帽子上的灰塵,清潔服裝。後用以比喻準備出仕(漁父)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尺比寸長,但也有尺的短處;寸比尺短,但也有寸的長處。意喻萬物各有其優缺及用處(卜居)

懷瑾握瑜

比喻懷有高貴的美德與才能(懷沙)

刓方為園

削去方形的稜角,使之成圓形。後比喻將忠直的性格改變為圓通世故(懷沙)

刓,音ㄨㄢˊ

春秋代序

時間的推移(離騷)

日薄崦嵫

比喻殘生將盡(離騷)

蘭芷蕭艾

蘭、芷等香草變為蕭、艾等雜草。比喻士人改變氣節(離騷)

美人遲暮

美好事物消逝(離騷)

九死不悔

死而不悔(離騷)

     

 (二)與《詩經》有關的題辭

 

目 的

題 辭

說        明

女喪

彤管流芳

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賀新婚

琴瑟友之

笙磬同音

詩經‧小雅‧鼓鍾:「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比喻人相處和諧。」

三星燦戶

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俗稱福、祿、壽三神

賀女子出嫁

桃灼呈祥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燕燕于飛

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後比喻女子出嫁

摽梅迨吉、桃夭及時、之子于歸、宜室宜家、于歸之喜、宜爾家室

一般祝壽

天賜純嘏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錫爾純嘏,子孫其湛。」

夫妻雙壽

日升月恆

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賀生女

祥徵虺夢

詩經‧小雅‧斯干:「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七、延伸學習

(一)《詩經》與《論語》

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語譯:《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沒有邪念的思想。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語譯:孔子說:「透過《詩經》,可以興發志向;透過儀禮,可以立身於世;透過樂,可以成就人格。」

 

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

語譯:孔子教導伯說:「不學《詩經》,不知如何適當發言。」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語譯: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認真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興起志向,可以觀看人性,可以明白群我關係,可以適切表達怨忿;近處可以用以事奉父親,遠處可以事奉君,並且可以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語譯:孔子說:「誦讀三百篇的《詩經》之後,如果給予政治任務卻無法貫徹,到四方出使,無法因事而對,誦讀再多《詩經》篇目,又有什麼用處呢?」

 

(二)《詩經》與外交

  魯定公十四年,吳王率軍敗楚;申包胥至秦求救,立外牆哭七晝夜,哀公感而賦《詩經‧秦風‧無衣》篇,達成使命。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語譯: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準備!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魯襄公二十七年,齊慶封使魯國,魯國賦《詩經‧鄘風‧相鼠》諷之。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語譯:看鼠類尚且有毛皮,你作人卻無容儀,為人既然無容儀,不死你還作什麽!看鼠類尚且有牙齒,你作人卻無羞恥,為人既然無羞恥,不死你還等什麽!看鼠類尚且有肢體,你作人卻不守禮,為人既然不守禮,為何你還不快死!

 

(三)《詩經》與愛情

周南‧關雎

關關1雎鳩,在河之洲。窈窕2淑女,君子3好逑4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5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6。悠哉悠哉7,輾轉反側8

參差荇菜,左右采9之。窈窕淑女,琴瑟友10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11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12

語譯:關關和鳴的雎鳩鳥,棲息在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撈取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醒著睡著都想追求她。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思念不已。思念是如此的深長啊,我翻來覆去,難以成眠!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採摘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要彈琴鼓瑟去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揀選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要敲鐘打鼓去取悅她。

注釋:1關關:鳥類求偶的鳴聲。2窈窕:美好的樣子。3君子:指貴族男子。4好逑:好的配偶。5寤:醒著。6思服:思念、懷念。7悠哉悠哉:形容思念深長。8輾轉反側:形容不能安眠。9采:採摘。10友:結交為友。11芼:採擇。12鐘鼓樂之:有禮樂成婚之意。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1,灼灼2其華3。之45于歸6,宜7其室家8

桃之夭夭,有蕡9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10。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語譯:花繁葉茂的桃樹啊,花朵綻放得紅燦燦。這個姑娘嫁過門啊,一定能讓家庭和順又美滿。花繁葉茂的桃樹啊,豐腴的鮮桃結滿枝。這個姑娘嫁過門啊,一定會使家庭融洽又歡喜。花繁葉茂的桃樹啊,葉子長得密稠稠。這個姑娘嫁過門啊,一定會使夫妻和樂共白頭。

注釋:1夭夭:花葉茂美。2灼灼:花茂盛鮮明。3華:花。4之:此。5子:女子。6于歸:出嫁。7宜:使和順。8室家:指夫家。9蕡:音ㄈㄣˊ,大。10蓁蓁:草木茂盛。蓁,音ㄓㄣ。

邶風‧靜女

1女其姝2,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3;彤管有煒4,說5懌女美。

自牧歸荑6,洵7美且異;匪8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語譯:那名美麗的女子多麼秀麗,約好在城腳邊等我相見。心儀的人兒躲起來不現身,令我方寸大亂,滿心疑猜。那名美麗的女子笑嫣然,送我朱紅的樂器;那樂器遍體朱紅,光采熠熠,其實我愛的是那名女孩天然的嬌妍。她從鄉間回來,又送我嫩的茅草,那茅草實在又可特又美好;其實不是那茅草美豔,只因為那是美人手賜的理物,才教我神迷目眩。

注釋:1靜:通「靚」,美麗。2姝:美。3彤管:紅蕭。4煒:光輝。5說:音ㄩㄝˋ,喜愛。6荑:白茅之芽。7洵:實。8匪:非。

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語譯:心上人啊去採葛。一天不見她的影,像隔了三月久。心上人啊採蘆荻,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秋久。心上人啊採香艾,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年久。

 

(四)其他《詩經》作品

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語譯: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積勞成疾。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罈的恥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還不如早些死去的好。沒了父親,我依靠誰?沒了母親,我仰賴誰?出門在外,心懷憂傷;踏進家門,魂不守舍。父母雙親啊!您生養了我,撫慰我、養育我、拉拔我、庇護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無時無刻懷抱著我。想要報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樣的浩瀚無邊!南山高聳聳,暴風陣陣起,人們沒有不過好日子的,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風呼呼吹。人們沒有不幸福的,為何只有我不得終養父母!

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語譯: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種的黍!多年辛苦養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顧。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土。新樂土呀新樂土,才是安居好去處!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麥粒!多年辛苦養活你,拚死拚活誰感激。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邑。新樂邑呀新樂邑,勞動價值歸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種的苗!多年辛苦養活你,流血流汗誰慰勞。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郊。新樂郊呀新樂郊,有誰去過徒長嘆!

 

(五)屈原作品

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原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兮。

說明:本詩選自《楚辭‧九章》,應為作者年輕時作品。全詩對橘樹作客觀描寫,藉橘樹的特質,象徵人的精神品格,被認為是詠物詩之祖。頌本是在祭祀時歌頌神明或祖先的文體,後也用來歌頌君,自本篇開始,擴展成頌美一般事物。

語譯:輝煌的橘樹啊,枝葉紛披。生長在這南方,獨立不移。綠的葉,白的花,重疊的枝條及尖銳的刺。多麽可愛啊,圓滿的果子!由青而黃。色彩多麽美麗!內容潔白,芬芳無可比擬。有著君子般可擔重任的氣質。賦性堅貞,類似仁人志士。啊,年輕的人,你與衆不同。你志趣堅定,竟與橘樹同風。你,心胸開闊,氣度那麽從容!你不隨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你謹慎存心,絕不胡思亂想。你至誠一片,期與日月同光。我願和你永久做朋友。不屈不撓,為真理直到盡頭!你年紀雖小,可以為世楷模。品行上比古代的伯夷,永垂萬古!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1,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2栗斯3,喔咿嚅唲4,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5若水中之鳧6,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7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8;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說明:卜指占卜,居為自處之。第二段中每對問題上文為他願意做的,下文是他憎惡的,全文只是通過問卜形式,表現屈原不願與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語譯:  屈原已經被放逐了三年,還不能赦罪召回,他竭盡心力為君盡忠,卻被小人讒言所掩蔽阻撓,心情煩悶,思慮混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前去拜訪太卜鄭詹尹,說:「我對一些事情猶疑不決,希望先生能為我做個決定。」詹尹於是擺正筮草,拭淨龜甲,說:「先生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該老老實實,守分盡忠嗎?還是逢迎世俗,沒有止盡呢?我該割除茅草,用氣力耕種維生嗎?還是與權貴交往,以求取名聲?寧可說話正直不隱晦,以至於危害自身的安全嗎?還是順從世俗求取富貴,全生命呢?應該離世隱居以保全性靈嗎?還是畏畏縮縮,強顏歡笑來侍奉婦人呢?應該廉潔正直,自保純潔嗎?還是要圓滑虛浮,像油脂、皮革清潔楹柱那般曲合他人呢?寧可像千里馬那般氣勢高昂,還是該像在水中的野鴨一樣,隨波上下苟且保全身軀呢?該與良馬同槽而食?或者要跟隨劣馬的腳步呢?該與黃鵠比翼同飛,或者與雞鴨爭搶飼料?以上所說哪些是吉利的哪些是凶劣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呢?現在世間渾濁不清,認為蟬翼較重,反說千鈞較輕;雅樂用的黃鐘被破壞丟棄,瓦釜之類的俗音卻被敲得有如雷響一般;好說讒言的小人氣焰高漲,賢能的才士反而沒沒無聞。我默默地悲嘆著:有誰能了解我的廉潔忠貞!」

詹尹於是放下筮草而謙辭說:「尺雖長有時卻嫌它短,寸雖短有時還覺得他長。物質常有不足之處,智慧也有無法洞察的地方;命運有不可掌握的部分,神靈有不能通達的時候。請用您的心神行使您的意願吧,占卜實在不能知道什麼!」

注釋:1悃悃款款:忠實誠懇,真心待人。2哫訾:阿諛奉承。3栗斯:獻媚。4嚅唲:諂媚。5氾氾:飄浮無定。6鳧:野鴨。7亢:通「抗」,舉。8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指君子道消,小人道長。黃鐘,為古樂十二律第一律,音調最洪亮。

離騷(節錄)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1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2為此蕭艾3也?

……駕八龍之蜿蜿兮,載雲旗之委蛇4

……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語譯:……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我曾經栽培了大片的春蘭,又種下了秋蕙百來畝地面。……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幹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穫藏斂。……清晨,我吮吸著木蘭花上的墜露,傍晚,我餐食著菊花瓣上的蓓蕾。……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百姓生活充滿了艱辛。……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次我也絕不改悔……即使死神已經向我步步逼近,回想起初衷我也毫無悔恨……他們都憑德才選用賢臣,遵守繩墨而不差毫分……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這時候日色已經昏暗,我扭結著幽蘭久久地在那裡盤桓,這世道是一片渾濁,總愛嫉妒他人之才,掩蓋他人之長。……蘭與芷都消盡了芬芳,荃與蕙都化為了草蔓,為什麼過去那些香草,今日竟變成了蒿艾而不鮮?……駕著幾條蜿蜒的神龍,車上的雲旗啊飄揚在雲端。亂曰……算了吧!算了吧!舉國沒有人,沒有人理解我,我又何必迷戀著故鄉!

注釋:1懲:悔。2直:只。3蕭艾:一種臭草。比喻不肖。4委蛇:擺動。

 

八、相關名句

(一)《詩經》中的相關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

〔語譯〕嫻靜美好的姑娘,君子想和她結成雙。(1窈窕:幽雅美好貌。2好逑:好配偶)

2.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周南‧關雎)

〔語譯〕思念深長啊,翻來覆去難成眠。

3.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召南‧鵲巢)

〔釋義〕比喻坐享其成或強占他人居所。

4.深則厲,淺則揭。(邶風‧匏有苦葉)

〔釋義〕水深則連著衣裳過,水淺則提起長衣裳。描寫女子等待情侶的急切心情。今指做事能因時制宜。(1厲:連衣涉水。2揭:提起下衣渡河)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

〔釋義〕切、磋本義是把骨角玉石加工製成器物,引申為學問上的商討研究。琢、磨本義指製玉器時精細加工,比喻對德行或文章的精進。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

〔語譯〕輕巧的笑流動在嘴角,好看的眼睛黑白分明。(倩:口角含笑的樣子)

7.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王風‧黍離)

〔語譯〕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憂愁;不了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待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8.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王風‧采葛)

〔語譯〕雖只一日不見,卻好像隔了好久的時間。

9.悠悠蒼天,曷其有極。(唐風‧鴇羽)

〔語譯〕蒼天啊蒼天!這苦日子哪天才能結束。

10.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釋義〕寫離別之愁情。(思:語助詞)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

〔語譯〕他山有堅石,用來琢磨璞玉。(攻玉:琢磨玉器)

12.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釋義〕比喻行事極為謹慎,存有戒心。

13.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小雅‧巧言)

〔語譯〕悅耳動聽的話像是用簧片奏出,臉皮不知道有多厚。

1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車舝)

〔語譯〕德如高山令人敬仰,偉大的德行令人效法。(1止:語助詞。2景行:偉大的德行)

1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雅‧蕩)

〔語譯〕人生無不有個好的開始,但很少能維持到最後。(靡:沒有)

16.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大雅‧抑)

〔釋義〕人家送我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後用以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

(二)《楚辭》中的相關名句

1.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離騷)

〔釋義〕老年漸漸到來,擔心賢名難以建立。此二句表現了詩人的使命感和時間的緊迫感。(1冉冉:漸進的狀態。2修名:賢名、美名)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語譯〕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流下眼淚,我是在哀嘆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語譯〕路途十分漫長且遙遠,我將上天下地去尋找我的所愛。

4.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語譯〕人生中最悲哀的莫過於活著而別離,最快樂的莫過於結交新的知音。

5.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卜居)

〔釋義〕青銅的編鐘被毀棄不聽,土製的瓦缽敲得如雷轟鳴。喻賢人被棄、小人得志。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卜居)

〔釋義〕尺雖比寸長,但也有它的短處;寸雖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長處。比喻人各有其長處和短處,各有所適、各有所取。

 

第一課 莊子選           莊子

壹、莊子的思想、文學成就與著作

生平簡介

莊子鄙棄名利,嚮往精神自由,和老子並稱「老莊」,並為道家思想中的兩座高峰。莊子不願成為權位的囚徒,雖曾為「漆園吏」。然一生窮困,但他善於以達觀的態度面對世變,甚至面對生死。他在妻子去世時鼓盆而歌(後以「鼓盆」或「  鼓盆之戚 」代稱喪妻),而在自己去世前,也反對弟子厚葬,認為死亡是返回初始無生的大自然。

思想成就

主張

逍遙  :莊子認為宇宙本源是超越時空,無所不在的道體。人必須與道化合,才能超出相對的世界,逍遙於無限的絕對世界。

齊一 :莊子主張把「是非、大小、生死、貴賤」等量齊觀,通過無己、無名、無功、一生死、齊是非,與萬物相感通,達到至人、神人、真人的境界。

莊子把「 」看作宇宙萬有的根本,是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是小到無形體,大到沒有範圍的。一切萬物,均由它而生,由它而顯,也由它而滅。

文學成就

簡介

莊子文章想像豐富,誇張大膽,語言生動活潑

善用( 寓言  )來顯現他的哲理。

寓言

《莊子》中的寓言,想像驚人,詭譎離奇,而且形象性極高。
例如〈逍遙遊〉中,運用誇張的想像,寫鯤鵬之大,大到不知身軀幾千里;飛行距離可以水陸三千里,扶搖而上九萬里。
又如〈齊物論〉中,莊子夢中化為蝴蝶在花間飛舞,醒來後十分迷惘,不知自己到底是一個人,在夢中化為蝴蝶呢?抑或自己原是隻蝴蝶,而在夢中化成莊周呢?莊子就是憑藉著這些栩栩如生的寓言,將深奧的哲學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字風格

莊子才華四溢,能自如地駕馭語言,造語富麗曲折,辭彙豐富繽紛;又常採用倒裝、重疊的句法,雖變化無窮,汪洋恣肆,但寫來卻如行雲流水,自然暢達。莊子散文多用韻,所以讀來又有和諧的節奏感和音韻美。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莊子的語言洵屬別具一格,自成風貌。

著作

《莊子》現存33篇: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可能非出自莊子一人之手,而有弟子的著作摻(ㄔㄢ)雜其中。書中多以闡發自家主張為主,擺脫語錄體形式,形成專題的特色

 

貳、莊子的遺聞軼事

()材與不材之間

身處濁世,如何免於禍患,莊子曾思索這個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莊子 山木篇中有一個故事:莊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伐木的人只在樹的周圍停步休息,並不會動手砍伐。莊子探問其中的緣故,答說:「這棵樹沒有任何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所以能享盡天年。」莊子走出山間,住在一位老朋友的家中。主人歡喜,吩咐童僕殺鵝款待。童僕請示說:「一隻鵝能鳴叫,一隻鵝不能鳴叫,該殺哪一隻?」主人:「殺那一隻不能鳴叫的。」莊子的弟子對此大惑不解,問莊子:「昨天山中之木因為不成材得以終享天年,今日主人之鵝因為不能鳴叫(即不成材)而被殺,先生您將作何解釋?」莊子會心一笑說:「我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所以,「不材」與「無用」其實不足以免除一切禍患,有智慧的人想要免除禍患,就要拋卻矜持、自以為是的心,不刻意有所為,虛己順物,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貧困借糧

莊子輕視功名富貴,只短暫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官,此後即未再擔任官職,也沒有固定的職業,生活相當貧困,甚至窮到斷炊,只得向人借糧的地步,莊子 外物篇就記錄:莊子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好的,等我收到地方上的賦稅後再借你三百金,行嗎?」莊子不高興,臉色一變的說:「我昨天來的途中,聽到有人喊我,我回頭一看,原來在車輪輾窪的地方,有一條鮒魚(鮒,音ㄈㄨˋ,即鯽魚)。我問牠:『你在這裡幹什麼?』鮒魚說:『我是東海的水族。你有少許的水能救我嗎?』我說:『好的,等我到南方遊說兩國的國王,請他們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鮒魚很不高興,沉著臉說:『我因為離了水,陷入困境,只要少許的水就能得救。你卻說出這樣的話,不如早一點到乾魚市場上去找我吧!』」

()大葫蘆有什麼用

莊子的精神與天地萬物同在,在人世間則孤獨寂寞,要找到知音並不容易,但是他和惠施之間的友誼,卻成為千古佳話。惠施的思想與墨家相近,很著重實用,莊子則充滿想像力與浪漫的精神,兩人實在是南轅北轍。莊子 逍遙遊篇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回,惠施莊子說:「魏王送我葫蘆的種子,我種植之後,採收了一個可容五石的大葫蘆,這個大葫蘆用來盛水漿實在太重,扛也扛不動;把它剖成兩半做水瓢使用,又太龐大,沒有適合容納的東西。這個葫蘆實在大而無當,我就把它打碎了。」莊子說:「夫子,你真是不會利用大的東西!現在你有能容五石的葫蘆,為什麼不考慮把它綁在腰間,來浮游於江湖呢?你反而在憂慮它的龐大且沒有適合容納它的東西,未免太迂曲不通了。」

 

()再也沒有談話的對象了

惠施莊子的個性、思想雖不相同,但兩人都博學、都好辯,更相互敬重欣賞。莊子 徐旡鬼篇曾描述他們的交情:惠施莊子而死,有一次莊子經過惠施的墓,對跟從的人說:「從前地有一個泥水匠,鼻尖上沾了一層白粉,薄薄的像蒼蠅翅。他請一個名叫的木匠,用斧頭削去這一層白粉。木匠揮動斧頭像風一樣的砍去,白粉去除了,鼻尖也沒有受傷,而泥水匠站著,面不改色,一動也不動。宋元公聽說這件事,召見木匠,要他當場表演一番,木匠說:『我確實曾經那樣做過,可是我的對手死去已久,我無法再試!』自從惠施死後,我再也沒有談話的對象了。」

 

() 鼓盆而歌 

一生孤獨的莊子,仍不免如常人有自己的家室,但不同的是他能不為之所累,尤其面對自己枕邊人的生死大事時,他能超然達觀,將生命的生成與結束,視為自然。莊子 至樂篇記載了一個「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的妻子過世,惠施去弔喪,莊子正岔開雙腿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與你共居同寢,為你生兒育女,一旦死去,你不哭也就罷了,還要鼓盆唱歌,豈不是太過分了?」莊子說:「不是這樣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察覺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還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尚且沒有氣。有一種東西混雜於恍恍惚惚之中,變化而產生了氣,氣變化而產生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而死亡,這樣變來變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般自然流轉。她就要靜靜安息在天地這所大房子裡,如果我卻在這裡大聲痛哭,這樣反而未能通達命運之理,所以就停止悲傷。」

 

()達觀看待死亡

莊子的達觀超然,當然更反映在他自己面對死亡的情境上,莊子 列禦寇篇描述:莊子快要死的時候,弟子們想要隆重舉行喪禮,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材,日月為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送葬品,我的喪禮還不夠完備嗎?有什麼比這更多更好的?」弟子們回答:「我們害怕烏鴉老鷹吃了你的身體!」莊子說:「露天葬讓烏鴉老鷹吃掉,埋在地下被螻蛄螞蟻吃掉,從烏鴉老鷹的嘴裡搶奪給螻蛄螞蟻,為什麼要這麼偏心呢?」莊子面對死亡的平和與幽默,一方面顯示他對於人生的自足自適,一方面反應他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純真坦蕩、純任天機的曠達心境,他對死生的說解與態度,也可以說撥開了人類對於死生的迷障。

 

()莊子與惠子的友誼

惠施與莊子兩人最初的交往並不愉快,據莊子 秋水篇記載:惠施在擔任魏國宰相時,莊子要去看他。有人向惠施說:莊子來想要代替你做宰相。於是惠施感到恐慌,就在國內搜了三天三夜。後來莊子去見惠施,對他說法:南方有一種鳥,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嗎?鵷鶵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牠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牠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牠不飲。有一隻貓頭鷹找到腐爛老鼠,鵷鶵剛好飛過,貓頭鷹仰起頭來叫喊一聲想嚇唬鵷鶵,使牠不來搶奪自己的老鼠,現在你想用你的相位來嚇唬我嗎?莊子用鵷鶵與貓頭鷹的寓言來諷刺惠施,說他就像那隻得到腐爛老鼠的貓頭鷹一樣,根本不懂自己這種像神鳥一般的人。

由這個故事可以知道莊子與惠施剛開始的關係並不好,而後因為惠施被張儀逐出秦國,逃往魏國,他與莊子的關係才逐漸密切和熟悉。莊子歷來鄙視官位,所以當惠施任魏相時,莊子自是從心中輕視他,後來惠施丟官不再言政,而專注於研究學問;加上惠施逃離魏國後待在宋國,而莊子亦主要在宋國活動,如此一來則為兩人提供地緣之便,接觸亦因此增加。最後最重要的原因是兩人的學術研究主要都是自然,這樣兩人就以自然為共同的志趣和話題,雖然兩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同,但因為研究對象相同,這樣就可以使他們從各自的觀點、立場出發互相批評對方的學術思想。惠施本身即善辯,而莊子雖提倡止辯、辯無勝,但在與惠施討論時二人爭論不休,互不相讓,卻也同時展現他辯論的能力,而通過辯論討論等等學術交往以致二人為學術思想上的諍友。

根據莊子一書的記載,惠施在宋國期間常和莊子一起遊玩、辯論,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在莊子 徐無鬼中敘述:「有一個郢地人將石灰濺到自己鼻尖上,這石灰點就像蒼蠅的翅膀那樣薄,他請匠人替他削去石灰。那匠人揮動斧頭隨手劈下削去泥點,那小滴泥點被完全消除,而鼻子卻沒有受到任何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之後,把匠人找來說:替我試看看。匠人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原來所削的對象已經死了很久了。莊子很感嘆的說:先生(惠施)去世,我沒有對手,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由此莊子深切的表達了對惠施的懷念之情,惠施死後莊子也不再與人談辯,說,世上再也沒有人能與他談辯了。

另在兩人的分歧中,惠施因從政,要捍衛人之常情,主張考慮問題要有現實之用;莊子則嘲諷政治,否定人情,安於無用。這種分歧也反映在對推論、辯論、語言的態度上。惠施相信思辯,認為可以透過辯論把道理弄明白;莊子齊萬物,認為辯論並無法通達於大道。

(節選自林凱佩 惠施與莊周的名辯學研究,東吳哲學系碩士論文)

參、國學常識

 ()先秦哲理諸書

 

書名

別稱

作者

時代

主要思想

文章特色

篇卷

(老子)

道德經

李耳

春秋

主靜處下,以柔克剛,無為而治

說理文字

八十一卷,五千餘言

(莊子)

南華真經

莊周

戰國

物類平等,順適自然,道通於一

多設想寓言

33篇,分內、外、雜

(論語)

論、語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春秋

語錄體

二十篇:

始學而,終堯曰

(孟子)

 

孟子及

弟子

戰國

推仁至義,人性本善,民貴君輕,尊王賤霸,重義輕利

語錄體

善用寓言、譬喻

七篇、各分上下:

始梁惠王,

終盡心

(荀子)

孫卿

新書

荀況

(孫卿)

戰國

以禮為宗,

標人性本惡,

矯性靠積學

訂定篇名,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之濫觴

漢賦先河

三十二篇:

始勸學,

終堯問

(韓非子)

 

韓非

戰國

法術勢兼顧,

君無為,法無不為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善用歷史寓言

共五十五章

(墨子)

 

墨翟

戰國

兼愛、非攻、非樂、明鬼、節用、節葬、尚賢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共十五卷、五十三篇

公孫

龍子

 

公孫龍

 

「堅白」之辯,白馬非馬(早期理則學)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六篇

(呂氏

春秋)

呂覽

呂不韋

門客

戰國

儒道為主,兼採墨法名兵農,取法自然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二十六卷:十二紀、八覽、六論

 

()莊子內七篇簡介

    莊子現有三十三篇,可分三部分:一是內篇七篇,為莊子自著,最為重要;二是外篇十五篇,三是雜篇十一篇,外篇、雜篇可能為弟子及後學所著,但大抵不違離莊周主旨。內篇七篇學說大旨如下:

1.

逍遙遊

本篇可說是莊子學說的總綱,人若泯除功名利祿等束縛,便可到達真自由的境界。

2.

齊物論

人和物看似相異,其實都是「道」的一種「物化」現象之一,如莊周與蝶,彼此並無差別,是平等如一的,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萬物當平等觀待,只有消除人對外物的觀察方式,人才能看到事物的本真。

3.

養生主

人的精神,順著自然的形勢,便能游刃有餘。也不要做過分的追求,靜心無擾,才是養生妙道。

4.

人間世

莊子論在人世間如何自處的哲學。他要我們處亂世時勿爭名,勿炫德,才能善保其身,自全天年。

5.

德充符

側重於個人生命與自處之道。本篇列舉了許多肢體殘廢的奇人,藉他的口說出:「還有比形體更珍貴的東西務求保全」。塑造這些形體不全的人,其實是為映襯出他們的「全德」。

6.

大宗師

什麼是人可以師法的事物?那就是「道」。

7.

應帝王

即「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之意。

 

肆、課文深究

() 〈庖丁解牛〉結構分析

內容結構

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描摹庖丁解牛、梁惠王的讚嘆;
第二部分詳敘庖丁的體會、梁惠王由此領悟對
養生之道
 
 (一二部分則以文惠君的讚嘆承上啟下。內容結構井然有序。)

解牛悟道

庖丁把解牛技術的領悟,提高到「道」的層次。

藉著由生至熟、由熟至巧的解牛技術,告訴我們通過反覆實踐,充分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自然規律,就能避開人世錯綜複雜、矛盾衝突,不致傷物損己。這就是養生之道與處世哲學。

奇特誇張的

想像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用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生動的比喻,將現實中血腥可怕的宰牛,美化成神妙的音樂舞蹈。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鋒利的刀刃切入牛體後,如同沒有厚度般地游動:想像同樣奇特誇張。

摹寫聲形畢現

例如: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謹慎動刀的專注態度和解牛以後心滿意足的神態,細緻入微,維妙維肖,人物形象鮮明可睹,呼之欲出。

象徵

作者以牛體象徵複雜的社會,以薄薄的刀刃象徵個人

要保全刀刃,就要避開筋脈骨骼盤結;

要保全個人,則要避開社會人間繁複。

() 文中的喻體和本體

喻體

本體

牛體

錯綜複雜的社會

牛的筋肉骨節

世上紛繁的事務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過程

人生的歷程

解牛的方法

【 養生 】的方法

()「養生之道」,即寓言中的「護刀之法」

解牛方法(技)

養生方法(法)

先了解牛體的結構

人先了解社會上的道理

順著牛的肌理,從骨肉的縫隙處下刀

順應自然而行

不切割筋骨

避開種種障礙,不硬碰

故十九年刀子仍鋒利

可盡享天年

遇到筋骨交錯,小心處理

遇到困難,謹慎從事

解牛後將刀抹淨收藏

解決困難後要收斂鋒芒,免招妒忌

()「解牛之道」「養生之道」

解牛之道

養生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按事物本身特徵處理

以無厚入有間

以個人養生之法去解決問題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依大原則處理問題,不要被其他表象蒙蔽

視為止(集中),行為遲(緩慢)

集中精神,小心謹慎

()〈濠梁之辯〉結構分析

 

 

 

承認我的「知」2.

                                                                     () 莊子立論是魚之樂也齊物我

 

 

()

                                                            惠子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回辯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濠梁之辯- 辯 -對話                                                                                            物我兩隔

() 惠子回辯

                                                                                        我非子→固不知子

                                                                                        子非魚→固不知魚

 

                                                        () 莊子回辯既已知=如何知→知於濠梁之上

 
 

循其本1.

 

 

伍、字義辨析

音ㄏㄜˊ,通【  】,何、怎麼

嘻,善哉!技「蓋」至乎此?

大概

仲尼之嘆,「蓋」嘆也。(禮記 大同與小康

因為、由於

「蓋」追先帝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 出師表

【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 項脊軒志

音ㄐㄧㄢˋ ,空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蘇軾 留侯論

音ㄐㄧㄢˋ,【 阻隔 】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 桃花源記

音ㄐㄧㄢˋ,夾雜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 贈衛八處士

音ㄐㄧㄢˋ,【 訾議 】

,吾無「間」然矣。(論語 泰伯

音ㄐㄧㄢ,一定的空間或時間裡

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 出師表

音ㄐㄧㄢ,中也

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眾、一般的 】

「族」庖月更刀。

【 筋骨交錯糾結處 】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韓愈 師說

滅、誅滅

「族」者,也,非天下也。(杜牧 阿房宮賦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無、沒有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 岳陽樓記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隱匿、暗中

「微」行,入古寺。(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引入,「微」指公處。(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 廉恥

 

柒、成語集錦

()《莊子》成語

成  語

釋        義

庖丁解牛

喻技藝純熟高妙,或喻做事爽快俐落

【目無全牛】

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官止神行

形容技巧純熟;或對事物了解透澈,能從心所欲

依乎天理

喻順應自然

批郤導窾

喻處理事情能在關鍵處下手,因而順利解決

切中肯綮

喻能確切掌握事物的關鍵。通常縮語「中肯」,指言論切中要害或恰到好處

新發於硎

(新硎初試)

喻首次嘗試或初露鋒芒

游刃有餘

形容技藝純熟,得心應手,或比喻做事有經驗,能力綽綽有餘

按: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很容易處理。出自《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怵然為戒

小心謹慎,提高警覺

如土委地

喻事情非常容易解決

躊躇滿志

滿足得意的樣子

善刀而藏

喻自斂才能而不外炫

薪盡火傳

薪木有燒盡的時候,但火苗能傳遞不熄,比喻學問技藝相傳不絕

涸轍之鮒

現比喻處境困窘

螳臂當車

螳螂奮舉腿臂阻擋車輪,比喻不自量力

屠龍之技

喻無用武之地的高超技藝

【探驪得珠】

深淵驪龍頷下明珠難以取得,比喻詩文中肯,精妙蘊義

扶搖直上

比喻興旺景象,或人仕途得意

鵬程萬里

鵬鳥飛行萬里,比喻前途遠大

蝸角之爭

所爭的東西極微小無用,比喻所求微末無意義

渾沌開竅

脫離愚昧無知、知識未開的狀態

【痀僂承蜩】

專一心志,精神凝聚,便能發揮洗鍊技藝

呆若木雞

原文記述馴養鬥雞,馴養成功,形若木雞。比喻人意態死板。

櫛風沐雨

喻奔波操勞

抱柱之信

堅守信約

碧血丹心

稱頌為國死難的人

得意忘言

(得魚忘筌)

(得兔忘蹄)

既得本意,不需言說,多用以指彼此有默契

按:原文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比喻「得意忘言」的道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筌,捕魚用的竹器。蹄,捕兔的掛網

邯鄲學步

喻效人不能,反失故有。按:「故步自封」亦本此,比喻拘束於舊套,不求革新

井底之蛙

喻人識見淺陋,眼光短小

東施效顰

諷刺盲目模仿

莊周夢蝶

喻人生變幻無常

【朝三暮四】

原意是比喻巧於言辭和闇於分辨;後用以比喻人反覆無常

沉魚落雁

本意指美、醜無絕對標準,人世間是非難以定論。後形容女子漂亮

【越俎代庖】

「代庖」表示替人做事;「越俎代庖」表示做事超過分內應為

()《莊子》成語古今義

沉魚落雁

本指魚雁不辨美醜,就算看見美麗的女子也同樣趕緊離開,語出莊子 齊物論

後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美麗。

一日千里

形容馬跑得很快。莊子 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

形容進步或發展迅速。

扶搖直上

自下急劇地盤旋而上。莊子 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後比喻仕途得志。

朝三暮四

原指愚弄欺騙的手法。莊子 齊物論:「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喜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形容變化多端,反覆無常。

【 得魚忘筌 】

指悟道,得道於心,則語言可以忘絕,至理無法以言詮釋,故須心領神會,不可執著拘泥於文字形式。莊子 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比喻達到目的或成功後就背恩忘本。

分庭抗禮

古時賓主相見,相對行禮,平等相見。莊子 漁父:「萬乘之王,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抗禮。」

1.      比喻彼此相當,平分秋色。

2.      比喻互相對抗,亦用於比喻兩者對立。

【 每下愈況 

其狀益顯之意。莊子 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有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按:要檢驗豬的肥瘦,往往要踩踏豬的腿腳,因為豬的腳愈往下愈不易長肉,所以愈往下檢驗就愈明顯)

作「每況愈下」,形容情況愈來愈壞了。

 

 

 

、延伸學習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語譯: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身長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巨大,不知道身長有幾千里;振奮翅膀飛起,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這鵬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海。那南海,就是天池。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情的,齊諧書上說:「當鵬鳥遷往南海的時候,激起水花達三千里高,振翼拍動旋風直上九萬里高空。它是乘著六月大風飛去的。」野馬般的雲氣,飛揚的遊塵,以及被風吹而飄動的生物。天色深青,那是它的本色嗎?天的高遠是沒有極盡的嗎?大鵬往下看,也就是這樣的光景而已。(注釋:垂:同「陲」,邊。海運:六月海水湧動,產生大風。息:風。野馬:雲。

 

鵷鶵與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音ㄩㄢˊㄔㄨˊ〕,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語譯惠施擔任魏國的宰相,莊子前往拜訪他。有人在惠施面前挑撥,說莊子這次來梁國,是想取代他的相位。惠施聽後有些恐慌,於是在國內到處搜尋莊子,找了三天三夜。莊子便主動去見他,並對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鵷鶵,您聽說過嗎?鵷鶵從南海出發,向北海飛翔。一路上若不是高大的梧桐樹,牠就不停在上面棲息;不是純潔的竹子的果實,牠就不吃;不是甘美的醴泉之水,牠就不喝。這時有隻貓頭鷹揀到一隻腐爛的老鼠,鵷鶵正好飛過,貓頭鷹以為鵷鶵要來搶牠的腐鼠,仰起頭來瞪著鵷鶵叫喊:『嚇!』現在您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世人眼中尊貴的相位,在莊子看來不過和腐爛的老鼠差不多罷了)。

 

曳尾塗中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竟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音ㄙˋ〕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莊子‧秋水中)

語譯有一次,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幹,就派兩名使者帶重金聘他當宰相。兩名使者來時,莊子正在濮水旁釣魚,拿著魚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國君把牠裝在竹盒裡,用錦布包著,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隻龜是寧可死了留著一個空龜殼讓人供奉呢?還是願活在爛泥中拖著尾巴呢?」兩位使者說:「牠寧願活在爛泥中拖著尾巴吧!」莊子說:「那麼請回吧!我還是喜歡在爛泥中悠遊自在!」(「曳尾塗中」,比喻自由自在的隱逸生活

天地棺槨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列禦寇)

語譯莊子將死時,他的弟子們想要厚葬他。莊子對他們說:「不必了!我用天地做棺材,用日月作雙璧,星辰作珠璣,萬物作殉葬,我的葬禮還不夠完備嗎?還有什麼比這更多更好的呢?」弟子們說:「我們害怕烏鴉、老鷹吃了您的身體啊!」莊子卻幽默地說:「露天葬讓烏鴉、老鷹吃掉,埋在地下讓螻蛄、螞蟻吃掉,從烏鴉、老鷹口裡搶奪過來給螻蛄、螞蟻,為什麼要這樣厚此薄彼呢?」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為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語譯:從前莊周夢到自己變成蝴蝶,輕飄活潑得就是一隻蝴蝶,覺得自己適意快樂,不知道有莊周這人。不久後莊周醒來,又驚覺自己是莊周。於是他就想:不知道莊周作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作夢變成莊周?

 

 史記補充資料

相關史書──依「四庫全書」十五類為分類標準

類 別

書          籍

十三經

尚書、春秋、左傳(雖屬史書,但列入十三經之列)

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二十五史、清史

編年

竹書紀年、資治通鑑

紀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

別史

(上不至正史,下不至雜史)

逸周書、國語、戰國策(另被稱為國別史)、東觀漢記

雜史

(事關國家之遺文舊事、掌故)

貞觀政要(吳兢)、涑水紀聞(司馬光)

地理

水經注、天下郡國利病書

政書

(記典章制度之書)

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傳記

列女傳(劉向)

史評

史通(劉知幾)

目錄

崇文總目(宋‧王堯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其他另有類別:詔令奏議、史鈔、載記、時令、職官

 史書體例略述

書 籍

體          例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左傳

編年體名著

國語

國別史之祖

戰國策

國別史名著

史記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正史之祖

漢書

斷代史之祖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

臺灣通史

紀傳體,通史名著,未收入「四庫全書」,未在二十五正史之列

 二十五史記敘朝代簡表

記錄年代

書        名

夏商周秦~漢武帝

史記(司馬遷)

西漢

漢書(班固)

東漢

後漢書(范曄)

三國(魏蜀吳)

三國志(陳壽)

西晉東晉

晉書(官修正史書之祖)

北魏東魏西魏

魏書

北史(李延壽)

(至隋義寧二年)

宋書(沈約)

南史(李延壽)

齊書

北齊

北齊書

梁書(魏徵)

北周

北周書

陳書(魏徵)

隋書(魏徵):〈經籍志〉考辨古書真偽

舊唐書(劉昫等)、新唐書(歐陽脩、宋祁)

五代

舊五代史(薜居正等)、新五代史(唐以後唯一私修)

宋史(元‧脫克脫成書)

遼史(元‧脫克脫成書)

金史(元‧脫克脫成書)

元史(宋濂)、新元史(民國初柯劭忞撰)

明史(張廷玉,萬斯同以布衣身分參與修史)

清史稿(未列入二十五史內,張其昀修訂)

       

二十五史記敘朝代簡表與常識

1.古代史書多以春秋為名,所以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將史書列入六藝略的「春秋」類

2.最早史書:( 尚書 )──現列於十三經之一

3.史之別稱:晉(  乘  ),楚( 檮杌 ),魯( 春秋 )

4.正史一詞,始見《隋書‧經籍志》

5.紀傳體之祖:( 史記 )

6.正史的通史共有五部,分別是:( 史記 )、《北史》、《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7.二十五史之中,首部出於官修者為唐太宗時房喬奉敕撰的《晉書》;唐以後唯一私修史書:歐陽脩的( 新五代史 )

8.編年體之祖:《竹書紀年》──記載夏以來至魏安釐王二十年間之史事,作者不詳

9.北宋‧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屬於編年體通史

10.紀事本末體之祖: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取材全抄《通鑑》原文

11.政書之祖:唐‧杜佑《通典》──記唐虞至唐代天寶末年典章制度之因革

12.三通:唐 杜佑( 通典 )、

  宋 鄭樵( 通志 )、

  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 )

13.史評專著,起於:唐‧劉知幾《史通》

14.研究地理的書始於:《尚書禹貢》

15.地理類:(舊題)漢‧桑欽的《水經》、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

清‧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

16.方志:常璩《華陽國志》──記上古到東晉的巴蜀政治沿革與風土人物

史書文章類比──皆為四十篇選文

朝代

作者

課文

出處

內容

文章風格

先秦春秋

相傳左丘明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僖公三十年

屬經部

秦晉合兵圍鄭,鄭為當時小國勢難支撐,燭之武往見秦君,巧其辭令以剖析利害,不但使秦君退兵,且轉駐兵於鄭

敘事明快,燭之武以利害說秦王,句句深中其心,為外交辭令之最

先秦戰國

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齊策

屬國別史

先寫馮諼寄食經過,顯示孟嘗君之好客名不虛傳;再敘馮諼巧出奇策,為孟嘗君鞏固政治地位的過程。其深謀遠慮,足以表現戰國策士傑出智略

本文敘事酣暢明快,情節波瀾層出,在在呈現獨特文字風貌

西漢

司馬遷

鴻門宴

史記‧項羽本紀

屬正史

寫項羽、劉邦在推翻暴秦後,為爭奪勝利成果,雙方在鴻門宴上,展開謀略戰,為項羽本紀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項羽本紀中,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圍最為精彩,本文為楚漢相爭關鍵

民國

連橫

臺灣通史序

臺灣通史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的緣由,並勉勵吾人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

宗旨宏遠,發人深省,非二十五正史之列,但為紀傳體

本文人物對照表

 

楚     軍

漢     軍

人物

簡     介

人物

簡     介

主帥

項羽

名籍,字羽,楚軍主帥,自稱西楚霸王。剛愎自用,恃勇無謀,毫無遠見,拙於應變;任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計,猛將不能盡其力;養奸貽患,自絕敵營中的內應

劉邦

起兵於沛(今江蘇省沛縣),自立為沛公。其人工於計謀,能忍辱負重,善聽建言,善於機變;知人善任,謀臣能逞才定計,勇士能見危致命; 有奸必肅,又能讓敵營中人為自己效勞

謀臣

范增

楚軍上將軍,地位僅次於項羽。又為項羽謀士,好奇計,獨具見識,但個性褊狹躁急。羽尊稱為亞父

張良

字子房,足智多謀,沉著冷靜。起兵反秦,初擁立韓王,後奉韓王命隨劉邦入武關,遂為劉邦謀臣

內奸

項伯

名纏,字伯,項羽堂叔,曾任楚國左尹。張良對其有救命之恩,兩人交情深厚。鴻門宴前先通風報信,後挺身護劉邦。項羽敗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曹無傷

劉邦旗下左司馬。曾向項羽告密,言劉邦有封王意,雖未出場,卻是暗線。後為劉邦所殺

勇士

項莊

項羽堂弟,言談似巧實拙

樊噲

劉邦妻呂雉之妹夫。以屠狗為業,和劉邦一同起義,鴻門宴上言行豪壯神勇,後因功封舞陽侯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