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衛教專區 / 腸病毒


腸病毒

致病原: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A型(A1A22型,A24型)及6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33型,但810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 20132月時,委員會決議將原本分類中的宿主名稱拿掉,變成腸病毒ABCDEnterovirus ABCD)。流行病學: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而重症致死率約在1.3%33.3%之間。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

潛伏期: 

  感染腸病毒後,約210天(平均約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暑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