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經營的具體作法
一、課程教學層面
(一)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鼓勵教師進修,提升教師專業知能,特別是提昇及充實教師社群針對新課綱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與評量專業能力的培養,以及對於專題製作的指導能力,以保障教學品質及學習成效指標KPI相對應。未來宜就跨領域教學、課程等對話平台努力,引導鼓勵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實踐教完、教會到教對的歷程,以提昇教師教學專業及學生多元學習的實益目標。此外,也可考量與鄰近高中職學校進行課程合作,以整合學生跨域能力。 (二) 多元活動設計,適當加強學生外語能力,與世界接軌。語文的學習是一項工具學科的應用。未來宜就基礎語文能力應用及培養著手,另考量地方教育需求及落實雙語教育,結合在地大學資源,以及外縣市高中職經驗交流,配合108課綱實施雙語課程,增進學生國際化了解與溝通功能。 (三) 務求跨領域整合課程發展及探究與實作能力,因為每所學校都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及價值認同,而要展現整體教學效能的型態除了參加各種競賽以及認證資格取得之外,主要還是要有深度及廣度的專題探究能力,提昇師生的研究整合能力,更是具體教育產出的成效,值得大力推動與輔導。
二、多元學習層面
(一) 重視生活體驗學習及生涯規畫輔導,以利學生適性學習。未來學生生活與學習素養中最重要的就是價值澄清與價值選擇的動態生涯發展觀,結合溝通及多元進路的價值選擇,落實適性學習及輔導之目標。同時,也要加強人文、藝能陶冶,創造藝術環境,塑造優雅多元的學生氣質。秉持PDCA的策略,執行計畫、執行、考核、績效、修正的歷程,以瞭解校務運作的教學及師生需求。 (二) 落實差異化教學及多元評量,讓學生有成功的機會(Success for All),隨著少子化浪潮及12年國教的落實推動,個別學校或班級之間的差異現象逐漸普遍,也就是朝異質化的趨勢發展,也因此教師針對學生教學需求以及多元評量的能力也就日益重要,未來宜針對學科認知、活動藝能、技藝學習等範疇辦理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以讓不同潛能的孩子有發揮亮點的機會,發展多元學習活動,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營造個人成功機會,形成良性的循環圈。 (三) 配合教育政策,落實學權觀念,鼓勵學生參與校務,宣導強化兩公約、CRC、CRPD、CEDAW等等國際公約教育精神。同時辦理議題研討、工作坊、踏查、實作、實驗等多元活動,讓不同的需求的學生都有參與及學習的機會,以學習為本質,以服務為歷程,以成長為目標,朝向全方位發展的優質高中而努力。 (四) 從心理及社會學習的角度來看,也應考量致力推動國際教育,培養師生世界觀及國際視野。大明高中可開設第二外語選修課程,引進專案外籍英語教師、日籍教育夥伴、辦理國際教育旅行、擇優師生出國參訪、簽訂姐妹校交流、科教團隊師生參加國際競賽等等,建構多元文化的學習脈絡,增廣多元尊重互為主體生活經驗。
三、環境效能層面
(一) 建構優質、精致學習環境,提升教學品質,增進學習效果。從專業群科的硬體設施觀之,目前各職業科基本上皆有其專屬的實習教學工場,可以落實職業證照輔導及即測即評等政策之推動,未來宜搭配整體環境設施規劃,以共有共享共構等理念聯結各教學場館,增益學習效能。 (二) 強化資訊系統功能,提升行政服務效能。面對資訊數位化時代及翻轉教學趨勢影響,網際網路服務及資訊應用能力未來將成為關鍵績效指標KPI,無論是行政服務、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多元學習等等都可以透過網路雲端資訊平台分享及應用,進一步可以轉化成為學習的行動資料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師的個別化多元評量,達到適性教學及輔導的目標。此外,建構發揮「接前後、連上下、洽內外、合異同」的團隊精神,發展良善而溫馨校園組織氣候與組織文化。 (三) 進行價值澄清及生活輔導,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典範學習的理想型態,本校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於都會區而言還是屬於未臻理想,校外生活仍有待加強關心及輔導,因此有必要整合社區資源,建構綿密的支持網絡,就學習、經濟、社會等層面給予學生最大的協助,以助其安心就學。同時也表揚傑出校友優秀人士,建立典範學習的努力故事,讓學生有明確的方向感及努力目標。換言之,要落實IEP(個別化教育)、ITP(個別化轉銜)、ISP(個別化服務)、IGP(個別化輔導)四種輔導作為,把每個孩子帶上來(No Child Left Behind),建構一個完整的支援輔導網絡,學生可以安心就學,如設施設備改善、仁愛基金急難救助、到宅家訪、個案慰問等等,營造溫馨關懷的美學校園,以及開放包容的適性學習環境。